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明月化星 > 第二百七十四 章 刀笔小吏的才干全文阅读

第二百七十四 章 刀笔小吏的才干

刘星听他们两人化后,哈哈大笑道:“看来,本王和诸位是不谋而合!这是本王在过去几年叫人追查记录下来的一本册子。这里面有不少人选,请宋先生和师傅看看是否适用!”。

宋献策接过来翻开起来,看着片刻就长大了嘴巴,仿佛见到不可思议的事情...

洪承畴对宋献策的反应很诧异,接过宋献策看完后递过来的册子,只见上面写着:

1#:韦煦,河南兰考人氏,万历四十六年中举。连续两届会试不第后,先后出任过濮阳知府刘易之和青州知府沈从文的幕僚。崇祯四年,因在协助青州知府沈从文赈灾有功被举荐即墨县令。崇祯七年因得罪山东道御使周彦邦,被诬陷贪污公款之罪罢官关入济南大牢里。此人精通水利、赋税、刑狱方面理政之才,可列为知府候选。

2#:蕲孟联,沂州人氏,天启四年中举,会试二次不第,先后到莱阳县、胶州府、济南府任职幕僚。历任三地,善于刑事诉讼公断,曾破过二起命案、五起盗窃案、二起抢劫案。因家境贫穷,为官偏向拼命百姓,对富家大户颇有偏见。可列为知府候选。

3#:陈秀丰,聊城人氏,出身商家家族,万历四十三年中秀才,之后历次乡试不第,在家协助家族打理事务两年。后经过同窗引荐,到平阴县任幕僚,后又转到德清县任幕僚。此人擅长平贾之道,并对税赋事务熟悉,可列为巡抚或者知府衙门属官候选。

......

洪承畴虽然不明白“1#2#...”这类符号是好什么意思,但也看懂了是统计排序需要。类似这样人物记录,整整四百多条。这里面的所有人共同的特点,就是全部非进士出身,又有一定的文书治理地方民政功底的吏员。这类人在大明官制里,都是不入品,不拿朝廷俸禄的吏。

在明朝有品阶的官员成为官,依附于官员没有品阶的幕僚书办的辅助人员称为吏。这些人才是真正办事的人,他们的薪水报酬来关于地方财政和潜规则收入,而知府、知县这些地方一把手往往只是甩手掌柜。不错,这些人当官至少比那些进士老爷们靠谱的多,虽然洪承畴自己也是进士出身。

刘星的势力不知不觉中就记录了这么多人,可见刘星早有预案。作为新主的左膀右臂,洪承畴知道自己这个该做什么,便说道:“主上,臣下对此官员人选的才能无异议。只是,他们的忠心和公心,怕是要有防范”。

宋献策也点头同意。

刘星微笑道:“这简单,齐鲁商会这些年培养不少管事,就从中选一些担任知府。这些人选一些做知县,识趣悉心做事者,日后自会提拔重要;如果抵抗或偷奸耍滑者,要么杀,要么关。是加入辰军做地方父母官,还是被斩首示众?我想,他们知道怎么选。另外,本王准备了一份效忠书让他们画押,胆敢借机中饱私囊或者徇私舞弊者,按律处置”。言语谈笑间杀气逼人,让身后记录的邓宽脊背凉梭梭的。

开玩笑,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既然你是人才,那就做好站队选择。跟着干就给功名利禄,不跟着干的一律清理掉!想要做忠良之辈,去监狱里和那些进士老爷们为伴或者到地狱里去向列祖列宗去说。四百多个候选人,填到山东八十六个县,花点心思总会填满吧。他们如果不干,还有很多人排队愿意干。

宋献策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乱世用重典,打天下不能婆婆妈妈的。洪承畴也略微愣了下也同意了。至于何胜和萧运等一干武将,对文官粗暴一点?完全没问题!特别对这些旧朝老爷们,不折腾他们折腾谁。

这样,对官员的任命问题,暂时就盖棺定论了。

第二条,治安律法的问题。

目前,山东各县都驻扎了一些兵马进行了军事化管制,少的二百,多的三五百。但是军人管制短时间可以,长时间绝对会出问题的!所以各州县重建衙役队伍也是势在必行,最后一番讨论后制定了一套明显****倾向的措施:从辰军中因伤退役的将关作为各县的提刑官,再选一些人来当衙役。衙役的主要来源有四个:分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镖师,与辰军有合作的绿林家族子弟,原来的衙役中口碑较为佳者,年纪超过四十五岁的退役士兵。

这四五年征战下来,有二百三十多名的基本的军官因手脚残疾而被辰军安排退役,一般都是伙长、排长、连长这些级别的军官。这些人,现在每个月正常发放军饷养着,现在有个机会让他们专业成为地方政务官员,也是为日后的军人退役走到一个正当的途径。按宋献策起草的政务级别来算,县令依然是正七品文官,那么提刑官就定位正八品官职,对应军衔编制的中尉级别。

选择镖师,是因为镖局本来就是辰军的隐藏势力。这些人员走南闯北,阅历丰富,自然对治安工作有先天优势。

选择绿林子弟,是让这些年合作的家族尝点甜头。如果刘星现在上了正道,就把别人甩了不给好处,那以后谁还愿意和刘家合作。另外,刘星实在不愿意让这些绿林家族继续干非法勾当了,以前不是自己家业自己不心疼;现在辰军从幕后转到台面了,这些小弟们自然也要洗白正当做买卖,怎么可以继续留在背地里挖墙脚。

何况,这些绿林人物对待响马抢劫的犯罪有觉得制止力。这些年,没有任何一支农民能进入山东地界的原因就在这里。大股人马还没进地界就被拦截袭击了,小股进入之后直接这些“英雄好汉”给料理了。

最后继续筛选部分原来的衙役,是需要一些熟悉地方情形的地头蛇作为权力过渡。

第三条,赋税的问题。

为了便于自己的政权稳定和过渡,刘星没有做太多关于土地所有权的大动作。只是做了最基本的,也是反应辰军政治纲领的政策。

首先免除了人丁税,这一条持续一千多年的莫名其妙的税收项目会影响人口增长!古代,很多穷苦百姓因为养不起孩子或者交不起人丁税,将孩子到大户人家当奴才或者卖到一些黑暗的角落。这是一条违背人性的政策,早该让他退出历史舞台了。

取消明朝规定的官绅不纳粮田税的阶级倾向政策。这条政策是当年朱元璋为了表示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结果这条政策直接导致明朝步入历代封建王朝的后尘,其衍生的结果:就是土地兼并!

在古代,能读得起书的人往往地主士绅人家,这些家族的子弟入仕当官之后,他们家不管有多少亩的地都是免除赋税的,结果他们仗着财力和权力的帮助,通过各种手段巧取豪夺拼命买地囤地。

当土地兼并到极端时候,后果可想而知!汉末黄巾军暴乱,唐末的高仙芝黄巢造反,宋朝的方腊造反,现在正在发生的高迎祥李自成的揭竿而起。不都是农民在官府的赋税和地主双重剥削下活得苟延残喘,到了灾荒之年,就彻底爆发了。

曾经有这么一段经典的台词:一百万人,二百万人,这些人走在一起能组成多大的队伍?没住的,他们可以睡在路边上,睡在屋檐下。但是如果没有吃,他们就会铤而走险!古往今来,为什么那么多人起来造反?因为没有吃的,他们才造反!没有活路了,他们才造成!

至于这些士绅家族会不会反抗暴乱?嘿嘿,刘星的刀子都磨好了,正愁找不到杀人的借口。把这些人的杀了,查抄他们家产足够自己手下几十万兵马的二年开销!这几年跟着辰军,这些大户的通过私盐和海上走势赚了不少钱,如果再不识趣的话,可就别怪自己的屠刀开封了!

当然,如果他们识趣的话,刘星暂时还不想大开杀戒,毕竟,大军马上要开扑其他战场。后方的以稳为主。为了适当的缓和矛盾,刘星取消了明朝规定的官绅不纳粮田税的同时,将田税的二成比例降低到一成半。这样,能在短时间内减轻一些没有官府背景的广大富农和中下层贫农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