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明月化星 > 第二百七十三章 民政方略全文阅读

第二百七十三章 民政方略

沈阳盛京,皇太极的灵柩就安放在太和殿正在位置。所有皇室宗亲和文武大臣都到大殿披麻戴孝的守孝着。就连没什么本领,只顾着吃喝玩乐的三贝勒阿拜、四贝勒汤古代等皇太极的兄弟也都来了。皇太极的这几个年幼的儿子在几个后妃的带领下跪在一旁。

多尔衮内穿明黄色的龙袍,外披白色孝服跪在灵柩的左首上。清兵的剩余人马回到盛京后,经过鳌拜、穆顺、苏克萨哈等将领的佐证下,庄亲王莽古尔泰确认了多尔衮的皇位继承权。算是正式定下了名份。

现在大清的君臣算是明白了事情的始末,辰军的主力锦州城下收编的了两支明军就停止前进。出现在黑山的一带只是小股人马,他们目的原本是烧毁清兵的黑山粮草,只是机缘巧合之下利用了清兵的溃败士气而已;而在辽河东岸的骑兵既不是攻打盛京也不是包抄他们后路,而是志在他们养马场。这一次,大清实在是损失惨重,没了十二万的储备战马,他们三年内都重建不了足够的骑兵!

没有足够的骑兵,不单是无力对抗辰军,就连蒙古三部都开始镇压不住了!这次国丧的通知了十几天,科尔沁、科布多、哈察尔三部的王爷都没来盛京,只是派了几个代表前来。这说明,他们开始离心离德了,科尔沁的二万骑兵在此次战后还剩下八千人。而科尔沁王已经来了调令,在大行皇帝国丧后,这支骑兵就会回到科尔沁草原!这就是最直接的迹象!

他们除了察觉到细作间谍的迹象外,还怀疑的清廷内部出了内奸,孔有德等降将成了重点嫌疑对象。但最后的查无实据的情况下,多尔衮和莽古尔泰磋商后决定在这次权力过大后将这些降将安排给赋闲的位置。

而辽东境内的汉人商旅成了第二个清查的对象,除了已经得到风声躲避开的风信子和辽东商会,其他各家商户在清兵的搜查中损失惨重。一些的八旗贵族把战败怒火发泄到这些商人身上,这几年垄断辽东商贸的山东商人叫苦连天。

多尔衮拖着疲惫的身体坐灵柩的左手边思考着局势,不时的将眼神从对面的一个后妃身上飘过。那是庄妃,本名博尔济吉特.布木泰,是他多尔衮正室莲琪郡主的亲姐姐。一种异样的心思从他心中流通过。或许,要将科尔沁王贝勒寨桑牢牢的绑在自己战车上,有必要从她们姐妹身上一起下手。至于亲嫂子的身份,满人从来不忌讳这些规矩,他多尔衮也没打算守这个规矩。

......

济南,松鹤山庄。时隔四年后,刘星再次回到这里。相比济南城的拥挤喧嚣,刘星更喜欢山庄的清净。刘星的三支亲卫就驻扎在山谷外,洪承畴和宋献策萧运等文臣武将也随着刘星来到此地。

连同风依旧回到长岛协助刘星主持后勤事务,将长岛上打造储备的兵器甲盾运送山东来。这些自制的军备和刘星在辽东战场上收缴的军备,都会用来替换山东原有人马的装备。相对来说,何胜所统辖的人马,因为过去几年重心偏移战略缘由,很多军备相对陈旧,就连标配的铁胎弓都没有配齐。

张谦从辽东撤退后,回到金州半岛与刘传联手坐镇辰军的兴盛根据地。钱延年也在改旗易帜后回到崇明岛控制长江口一带海域。刘勇和郑芝龙也回到了金厦和台湾,各自带着自己新任务做准备;邓通的一万步军已经撤回崇明岛,准备参加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山庄的大厅里,刘星的班子核心成员外,还来了一个新人邓宽。邓宽终究是接受了刘星的招揽,现在刘星身边以幕僚的身份协助打理文书。这是他当前最擅长的地方,在翰林院当了五年编修,使他对文书起草游刃有余。

刘星见人到齐了,示意亲兵将大门关上,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当前有几个最要紧的事情,让诸位一起来议议,要拿出一个大略出来。第一是如何稳固山东根基的问题,第二是接下来的半年内要如何用兵,第三是尚可喜的归顺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咱们可不能像高迎祥和李自成那样做流寇举动,必须每到一处就要安顿军民。恢复士农工商百业秩序,让百姓恢复正常的生活作息,这样才能稳定民心。现在,难就难在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等待民间自然恢复,而必须有所作为去快速恢复”。

位列右首第一位的宋献策率先接过话题,他现在拜辰王府右参军,与洪承畴的王府左参军分别协助统领政务和军务。这安顿后方以政务为主,所以,这事情他先发表意见道:“禀主上,臣以为安顿一方主要有四点:首先是任命新的州县官,各地旧朝官员逮捕之后如长时间无人理政,各地州县必然堆积各种弊病”。

“其次是颁布律令整顿治安,新旧更替时刻,各种牛鬼蛇神出来浑水摸鱼乘火打劫;必须要给以严厉打击犯罪者,恢复安稳各州县咨询,百姓才会信赖辰军”。

“再次是明确赋税徭役政策,我军虽说钱粮有所储备,但也不能坐吃山空,这财源必须开源节流方是正道”。

“最后是颁布招贤令,招揽各方各种有才之士加入辰军军政各部”。

刘星含笑点了点头,这四条总结完全展示了宋献策的政治才干。不过,他还想听听洪承畴的看法,便向洪承畴问道:“宋先生的之言高屋建瓴,对时局之透彻如一针见血。师傅,您这边可有其他看法和补充”。

洪承畴作为协助通过军务的左参军,原本不想太多干涉政务。不过,刘星的基业刚起步,懂政务的人只有宋献策一人,他不得不协助整理一二。略整理下思绪后,洪承畴说道:“大的概要,宋先生已经阐述了。咱们一点点祥叙,就关于各州县官任命一事,不知大王和宋先生可有适当的人选?为政一方的父母官是最要紧,王府的政令需要他们传达给百姓,对地方各种矛盾纠纷需要他们排忧解难;地方百姓的忧愁和困苦需要他们上报到王府。所以,这一层官员要忠诚、能力、公正都要非常重要。臣下以为,不能从原有的官员里重新任命!”。

洪承畴的观点有点出乎刘星的预料,虽然刘星自己已经有腹稿备案,但身为士人文官出身的洪承畴现在排斥明朝的原有官吏任职,这个有点突然。邓宽坐在刘星身后桌案一阵诧异,但略微惊讶之后又投入谈话记录中。刘星借鉴后世的习惯,所有大政方针的议论都会安排人记录过程的每个段谈话记录。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会议结论。

刘星不知道的是,洪承畴之所以有此大变化,很大原因和他前一阵子展示的万国坤舆全图关系重大。那一次谈话,彻底解开了洪承畴多年的疑惑。只会通读四书五经,只会做文章的儒家官僚已经完全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他们是累赘!

没等其他人发问,洪承畴自己说明原因:“历代科举取士,选拔的官员一个个都是熟读诗书,做文章写奏章一个个都是能手,但是否真正有能耐治理一方百姓,与一个人是否饱读诗书并无关碍!也就是说,科举以程朱理学为纲要教出来的官员都是无能居多”。

宋献策也抚掌附和道:“正是如此!宋某当年看破了此节后,也不愿科考为官。治理天下需要理顺钱粮赋税,需要明正刑狱诉讼,需要教化百姓开其智慧,需要整修水利交通,需要明察引导百货流通...这些本领,四书五经全都没提到!四书五经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圣贤总结出来的经典。世间的事情哪有一成不变的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