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玄幻小说 > 北方之王 > 第二部 第一百零一章 鏖战19全文阅读

第二部 第一百零一章 鏖战19

些天来,会议的内容大多都和在东北的李成坤有关,公开的挑明有何关联,那些政治嗅觉敏锐的人还是从中闻出了一些不寻常的关系。对这些人来说,长期的斗争经验早已将他们的嗅觉锻炼得灵敏无比,党内只要有何风吹草动他们都能分析个所以然出来。当然,他们这群人也是极为聪明的,什么事情可以说,知道什么事情不该说。倒是那些对局势一知半解的人中,开始出现“亲李”的动向。

对于这些,在窑洞中的那些中央高级干部都无暇顾及,他们正被手中的那些图片所震惊,交头接耳的对着照片指指点点,却不曾想到李培南口中说出了一句让他们半天无言的话来。“其实这些照片都是在五年前拍摄,最近几年的照片除非经过他们严格的审核,根本不可能流传出来。”演习场上火红一片的旗帜,灰褐的军装,钢盔下那些坚毅的面孔,黝黑朝天的炮群,遮天蔽日而过的战机,静止不动的坦克、装甲车……整个照片除了一眼望不到边的部队,就只有露出一角的观礼台。

“这是他们在长春战役前的举行的阅兵和演习前拍摄的照片,说实在话,当初我们刚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给了我们很大的感触。”何止是感触,从十三年前和蒋介石斗争,甚至从更远在北伐开始的时候就开始的军事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军队领导人,都可以从这些照片中发现些什么。经过了浴血奋战、经历了铁血考验的军队迸发出来地那种豪情从这些照片中跃然而出,从他们严肃而显得自信地脸颊上。他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豪情壮志和那种战无不胜的信念。

对他们来说。那整齐地队列、整洁的军服、精良的武器、犀利的火炮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的军队所缺乏地,可是他们相信如果有条件自己的部队装备了这些武器后并不会比任何人差。但是最让他们难忘的是从士兵到军官身上流露出了那种傲气和强大的自信。在他们前进的步伐中,从他们的眼睛深处甚至可以看出他们对敌人的那种蔑视,这才是这张照片最为传神的地方,简直就像向人传递出某种消息一样。

“他们之中,这次阅兵后,很多人都战死在了长春战场。也导致了他们元气大伤,但是也正是经过了这样烈火地考验,才能盘涅浴火重生。同时他们也续写了自己的不败神话,或许从那以后,他们变得不在相信,或者不再完全相信别人,所以他们的傲气有增无减。”周恩来也接口,“这点我同意李培南同志的看法。他们所有地战争准备都是独立开来,即使有战略的考虑去协调和全国抗战地关系,也仅仅是不伤他们在东北筋骨的情况下完成的。事实上,国民政府也不得不承认。他们那里甚至是比满洲还要独立的一个独立王国的存在。”

中国局势从辛亥革命开始就没有好转过,除了争权夺利就是战乱不堪。国家虽略有发展,但和世界的差距却是愈来愈远。中国就在混乱中浪费了三十年,如中国在三十年前就完成了国家之统一话,即使国家不飞跃发展,至少国力也不至于如此,对抗日本这样的野心国家还是绰绰有余的。大凡有识之士,都发现了国家贫弱的结症,关键的地方是军阀的混战导致的国家分裂和人民的流离失所,这也是导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要原因。

听周恩来这么一说,大家才恍然大悟,张作霖就是十来年在东北站稳脚跟,在他麾下装备精良的奉军在中国近代史上也书写出了不少东西来。原本土地广袤、人口稀少的东北被他经营得有声有色,也奠定了他强势军阀的地位。而他的后续者李成坤显然比他更富远见,仅仅看他控制的地区急剧膨胀的人口和发达的工业的体系,就能知道李成坤在这十年中在东北到底做了,在他的控制下,这几个省份创造了多少个中国第一已经没有人过多的关注了,人们已经对他们产生的一系列奇迹变得有些麻木了。只要有新的发现、新的创新,不是北方传来的,人们反倒会感到奇怪,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可谓不深。

但是曾几何时,人们除了发现自己用的各种物品,由标识着洋文的换成物美价廉的中国造,才惊奇的发现原来北方的那些同胞不仅仅只会打仗,搞经济同样是无人能及。然而人们没有发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同胞却和关内的同胞越走越远。他们除了各种人才、大量的青壮年的劳动力就只有收购一些矿产资源,他们影响着其他的同胞,其他的同胞却很难影响到他们……

熟读过历史的最清楚这之间的韵味,而党内的干部却回想的是当年的苏维埃政权,与他们相比,这才是真正的小巫见大巫。忽然有人头脑中冒出了一个奇怪的想法,如果当初的苏维埃政权不是建立在南方,而是建立在东北,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不过他很快就打消了自己的这个念头,不管怎么样说,在日本入侵前,东北还是张家天下,整个东北拥有地方和正规武装达到了五十万之巨,还不算警察和多如牛毛的土匪武装。当初张作霖也是极为反动,对一向采取血腥屠杀,那里甚至是块比蒋介石控制区更难存活的土壤,即使那里接近苏联。当初李成坤发家之初,也不得不在张家虎威下诚服,混了一地方保安部队的编制,要不是日本人打过来,要不是张学良主力部队进驻关内,要不是他奉命下达命令东北军不予抵抗撤退关内,也就没有今天的李成坤。

“李成坤此人,虽然无分裂自治的意图。但是他一手遮天地情况也是事实。他们现在建立起来地工业体系也是自成体系。完全凌驾于关内之上,他们

而广袤的土地和发达地畜牧业也保证了他们粮食的自上他们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一切使得他们独立于国民政府控制之外,成为一个自行其是的独立王国。现在蒋介石除了名义上还控制这些地方外,对他们的情况几乎完全不了解。根据我到哈尔滨了解的情况,他们地反谍部门十分的强大,配合他们发动起来的民众监控,谍报人员很难生存。也因此蒋介石也是针插不进。对那里的情况都不了解,更谈不上有何影响了!不过我们去的时候,李成坤同意了我们在三省成立办事处,这可是蒋介石千方百计都没有能办到的事情哟!”

大家听了都会心的微微苦笑,可是他们都体会到了这个李成坤的可怕,面对别人这么多年地渗透居然滴水不漏,也难怪他们可以和日本人打这么久却毫不吃亏。保密做到了这份上,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别人永远不清楚他们有多少实力。然而他们却对敌人了如指掌,这种敌人想想都会觉得可怕。他们还对周恩来上次无意间谈起他们的陆军学校假想敌的事情记忆犹新,如果这样地一支熟悉自己部队作战方式的军队突然进攻过来,自己地部队却对他们毫无所知。更加上他们武器装备远胜于己,这种战斗还能有几分胜算?自己部队该有的战斗素质他们都拥有。面对这样的部队,谁还敢说有一拼之力?

东京的主要建筑都在空袭后拉上了伪装网,对于那些重点轰炸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对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主要建筑都没有能有拉上伪装网,更何况在大面积的地毯式的轰炸和纵火攻势下,伪装网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东条英机的办公室内的灯光从黎明前一直亮到夜晚,他在民众面前一反在“满洲”的那副子手的面孔,对本国的国民变得十分的“亲善”,经常出入民间为战争打气。

他在战场上还算得上比较果断、敏锐和自信,但是对于首相的这个职务来说并不适合,也缺乏必要的远见。由于他们在“满洲”的出色表现而被陆军看中,被上台,担任了帝国首相,然而除了在军队这一生都从事的事业之外,他的眼界十分有限。他有一次说到,他曾经听说德国和英国在签订了慕尼黑协定,但他却一点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内容。在被问及欧洲战争为何爆发时,东条英机含糊不清地回答道:“我记得是因为德国和意大利对当时的情况不满意吧。”相的东条英机十分苦恼。

只要是通过辛勤努力可以完成工作,东条英机还是都能做得很好的。客观来说,他并没有太大的才干,但是他工作起来却十分努力和勤奋。在国内因为他思维敏捷、言辞犀利被称呼为“剃刀”,但是这一词语在“满洲”却赋予了更加血腥的含意,曾经担任国关东军宪兵司令和关东军司令的他,亲手制定了一系列的对中国老百姓和反抗武装的大屠杀,也正是他的这些“出色”的工作,才被陆军所赏识。

日本就如同一个大的战争机器开始运转起来,无论是海军还是陆军都是以效忠天皇为目标,可是在各自的利益面前,他们却各自为战,企图用不到一半的人来完成全部的任务,这种事倍功半的方式真是愚蠢到了极点。各种研究和生产中,无论是海军还是陆军都是采用的各自为政的秘密隔离研究。这一点在飞机的研制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海军和陆军都为他们的航空兵设计出一大堆的用途相同却形状各异的产品,即使是他们国内的记者也提到,“即使是生产一个螺钉,陆军可能要造成左旋的,而海军则要造成右旋的来表示与其不同。”

然而,没有任何人来调节他们之间的矛盾,事实上也没有人可以调节,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天皇也仅仅只能略微缓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对陆军和海军之间水火不容、不断却毫无办法。他们也乐于维持现状,即使有人调节,他们也不会听从,东条英机曾经想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最后也被他们之间的琐碎的事情弄得焦头乱额,试图掌握日本盘根错节的政治结构的努力毫无成效,只得草草把事情扔给政府中的一个官僚负责了事。

在东条的心中,展开东南亚攻势也是必须的,日本这些年和中国大大小小冲突不断,时常爆发规模比较大的冲突,这使得日本不得不保持了庞大的兵力在“满洲”。然而这些军队一度成为了中队的“兵工厂”,每次交战都会损失大批的武器装备,人员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引发了许多国内问题。这次出兵中国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好处,以至早些时候国内一些文职官员提出了“取得特权与赔款,换取中国政府妥协”的建议,只是在军方的强烈反对下宣告流产而已。

即使当时表现稍温和的近卫首相也对这种建议嗤之以鼻,到底是和谁签订条约,和国民党蒋介石,恐怕李成坤会认定是个卖国条约,肯定不会认帐。蒋介石签订这种条约并无任何好处,或战或停,都暂时和他无关,前面自有李成坤挡着,更何况签订条约,不仅背负卖国罪名,更是要付出巨额赔款,这是他最难以接受的。相比停战,李成坤更原意保持现在的局面,他们甚至用屯驻在“满洲”的关东军来锻炼新兵,每年他们都会组织起一些实战演习,真刀真枪的和关东军作战,以优势的兵力来袭击关东军。关东军也对他们的挑衅采取了类似的进攻,在进入他们境内的时候却无法捕捉中队,深入后却总是被中国的集结的兵力围剿。………………………………………………………………………………………………………

一醉解千愁,今天稍微清醒点,发点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