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千秋皇明 > 第一百八十五章 两个条件,三个疑问全文阅读

第一百八十五章 两个条件,三个疑问

几名传教士在向朱由楫行礼的时候,只是站着鞠躬而没有跪拜,朱由楫一点儿也没有觉得这些传教士对自己不尊重,笑着阻止了太监王忠对几人的责问。

甚至还直接用西方天主教的宗教礼仪回了他们,这让他们感到万分惊奇。其中一人顿时神情有些激动的询问他道,“尊贵王爷殿下,难道您也是主的信徒吗?”

朱由楫却是笑呵呵的否认到,“不,本王绝对的的宗教信仰自由主意者,所以本王并不信仰任何宗教!”

“不过,孤认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民,不论是何种肤色、种族,哪个国家或者说什么语言,都有可能成为天主的信徒,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对于朱由楫说自己并不是基督徒,也不信仰任何的宗教,这让几人感到有些失望,但是当听了他的后面这句话后,几人的脸上再次露出了些许激动的神情,这起码证明了他们眼前的这位少年王爷,真的如徐光启告诉他们的一样,很开明,对他们前来大明传播主的福音并不反感。

“尊贵的殿下,您说的非常对,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何种的肤色、种族,不同的国家或者语言,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主的信徒,聆听主的福音,沐浴在主的光芒之下。”

对这几名传教士借机拍马屁的话,朱由楫只是笑着一听而过,并没有在要与他们闲扯的心思,从一开始让徐光启回信要传教士们进京,他就有着非常明确额目的性,所以在最开始礼貌性的互相问礼过后,朱由楫直接将话题谈及到了这些人来华最关心的事情上,开始询问眼前这十一名传教士的名姓。

“不知道几位神甫怎么称呼?”

“尊贵的王爷殿下,在下的汉名叫金尼阁,”一名年纪约莫40多岁,穿着打扮与大明的儒家 读书人一般无二,甚至于还学着大明男子在颔下蓄了短须的赶紧自我介绍到,然后又指着他的几名同伴说道:“他们也给自己取了汉名,这位是龙华民、汤若望、阳玛诺、罗雅谷、艾儒略、傅泛际、邓玉函。”

“这两位是高一志和郭居静神甫。”

随着金尼阁的介绍,朱由楫心中有些激动,面上却是不动声色,只是目光在金尼阁、龙华民和汤若望三人身上多停留了几秒钟。因为这这些个人名当中,除了阳玛诺、罗雅谷、艾儒略、傅泛际和邓玉函、高一志以及郭居静这些名字,朱由楫在他的知识储备当中没有太多的印象以外,但是对于金尼阁、汤若望和龙华民这三个人的名字,他却是非常的熟悉。

龙华民是意大利人,欧洲传统的贵族家庭出身,是最早明末时期最早来华传教的那两批耶稣会士之一,前后在大明传教58年,万历二十五年的时候抵达濠镜澳,三十七年抵达京师,次年在利玛窦去世后任在华耶稣会会长一职,在文学、哲学和神学上都有非常高的造诣,是一名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基督徒

当然,光凭这些还不至于让朱由楫能够记住龙华民这个名字,真正让他记住这个名字的原因,乃是因为龙华民的中国教区耶稣会会长一职,是利玛窦逝世前制定的继承者,而且他还是万历四十四年“南京教案”的主角之一,同时也是成功挑起了“中国礼仪之争”的第一人。

耶稣会士在大明传教本来就只是在一部分开明的人士当中打开局面,依旧为当时许多人所反感,他在担任中国教区的耶稣会长一职时,一改利玛窦在传教时尊重中国习俗,允许教民祀孔祭祖的策略,认为这些全都是迷信,坚决排斥儒家思想,严禁中国教民祭天、祭祖、拜孔子,于是激起了大明上下许多人的反感与怀疑。

然后就有了南京礼部尚书沈榷上书万历,对传教士发难,朝廷驱除传教士,拆毁教堂,时间长达三年的“南京教案”。

当朱由楫听到龙华民也在的时候,不由的在心里面想到,不知道此人在经历过一次被大明朝廷去做出镜,传教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之后,如今因为自己的原因得以再次进入大明,有没有吸取此前的教训。

不过即便如此,朱由楫对此人倒也谈不上多少反感或是不喜的,毕竟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挡在那里。而且,此人对于当时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也是做出了一些贡献的,还留下了不少的著作书籍传世。

金尼阁,原名原名尼古拉·特里戈,金尼阁这个名字是他来华传教一段时间之后给自己取的汉名,另外学着大明读书人一样着儒服的同时,还给自己取了一个表字叫做:四表。

不光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传教士,同时在神学、哲学和一些自然科学上也有着不低的造诣,因为长时间在华传教,和不少开明的士人、官员往来,所以还是一名汉学家。

朱由楫能够在明末的许多传教士中记住金尼阁的名字,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他在后世的时候曾经有幸见到过金尼阁穿着大明衣冠的画像,另外一个原因便是,金尼阁和利玛窦最早用拼音文字对汉子进行注音的先驱,虽然是拉丁文拼音,但是这套注音却对西方影响深远,一直到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推行新的拼音方案以前,西方许多国家在翻译汉字的时多数都还是在采用利玛窦与金尼阁的注音方案。

其中,汤若望这名字,无疑是让朱由楫最为熟悉,也最为在意或者说看重的一名传教士了。

因为他不单只是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甫、学者,传教士,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同时还是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在华生活47年,在螨清康熙朝被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也是第一位在华夏位居高官的传教士,在整个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中国科技史上都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

而且朱由楫还记得,后世红色新中国所用的农历历法就是汤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对华夏的天文历法研究和修订

上也是有着大贡献的。

当然这些都不是汤若望能够被他看重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乃是因为汤若望会制造火枪和火炮,他在这一方面的知识和才能,才是真正让朱由楫需要和看重的。

“几位神甫远渡重洋,从泰西来到大明的目的,孤都知道,”朱由楫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对十一名神甫说到,“你们教义孤也有所了解,你们想要在大明传教,孤不会反对但也不会支持,但是想要让孤税赋皇爷爷下旨解除对你们在大明传教的禁令,你们得要答应孤两个条件,还有回答或是解决孤的三个疑问。”

郭居静也是最早来华的那一批传教士之一,在华已经有26年,汉话说的也不必金尼阁差,虽然依旧还带着一些怪异的口音。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非常希望能够在大明顺利的传教,所以在听到朱由楫的话后,有些迫不及待的问道:“不知道,尊贵的王爷殿下,有什么条件和疑问?”

和郭居静一起的高一志,脸上也带着些许的迫切,说话到,“没错,尊贵的王爷殿下的条件和疑问是什么?要如何才能劝说大明皇上解除禁令?”

说话间,其余几名神甫俱都将目光锁定在朱由楫的身上,不由得认真的竖起了自己的耳朵,脸上带着几许隐隐的期待,急切的想要知道这位大明帝国最受皇帝喜爱的少年王爷,要让他劝说皇帝解除对他们的禁令到底有什么条件?又是什么疑问等着他们回答或者说是解决的。

“但愿尊贵的王爷殿下,您的这两个条件和三个问题,不会太难!”罗雅谷神甫在自己的胸前画着十字道。

“放心,孤的两个条件,对诸位神甫来说,并不难,就看你们愿不愿意了?”朱由楫对罗雅谷微笑着点头道。

“诸位神甫能够被教宗选中前来东方传教,在各方面的学识想必自然是不会差的,尤其是在天文、历法,数学、哲学等自然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听说你们此次来华带了有7000余册书籍?

本王的两个条件很简单。

其一,孤需要你们将这些书籍全都翻译成汉字,就像当年利玛窦神甫与徐先生一起翻译《几何原本》一样,将这些书里面的科学知识在大明传播开来。”

“尊贵的殿下,您说的这第一个条件,我们完全可以答应您。”在听过朱由楫的第一个条件后,金尼阁便迫不及待的直接答应了下来,“这些书籍,我们本来就打算要在贵国翻译出来的。”

“不知道,您的第二个条件是什么?”

“孤知道,诸位神甫当中有人精通火器的制造,你们也看到了,本王正在训练军队,孤需要你们运用这些知识帮助本王设计和制造火枪、火炮,同时,孤还准备要组建一家科学馆,负责研究天文、历法、数学和物理,以及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