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其它小说 > 飞天梦魂 > 关于飞天全文阅读

敦煌飞天的名称由来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如“大梵天

”、“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中云:“外国呼神亦为天。

”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道教中把羽化

升天的神话人物称为“仙”,如“领先仙”、“天仙”、“赤脚大仙”等,把能在

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宋〈太平御览〉卷622引〈天仙品〉中云:“飞行云中,

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

【词义】:

1.飞向天空。 唐 李邕 《日赋》:“乍出海而融朗,忽飞天而光大。” 唐 韦

执中 《白云无心赋》:“徒见其纡馀上汉,缭绕飞天。”

2.“飞龙在天”的略称。比喻王者得天下,有龙兴之象。语出《易·乾》:“

九五,飞龙在天。” 孔颖达 疏:“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 唐 黄滔

《周以龙兴赋》:“一旦飞天,霹破 殷辛 之国。”

3.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梵语称神为“提婆”。因“提婆”有天

的意思,故译为飞天。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窟顶有莲花。四角

上,飞天翱翔。”

[编辑本段]【佛教中的飞天】

飞天,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

意译为天乐神。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

天龙八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

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

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现在,把

早期在天宫奏乐的叫“天宫伎乐”,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

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

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

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

敦煌早期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

体人物的头上。北魏时期飞天所画的范围已扩大到说法图中和佛龛内两侧。飞天形

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天的特点,但已发生了变化,逐渐向敦煌飞天转变。如北魏

226窟北壁后部说法图西侧上方的一身散花飞天,脸型由椭圆变为长条但丰满,鼻丰

嘴小,五官匀称,身材修长,衣裙飘曳,横空飞翔,豪迈大方,势如飞鹤,鲜花飘

香,姿势优美,动感特强。隋代飞天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时期。主要表现在体

型不同,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姿柔软,绰约多姿。脸型有的清秀,有的丰圆。

服饰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长袍的,有穿短衬长袍的。飞态不同,有单飞

的,有群飞的,有上飞的,下飞的,逆风飞的,顺风飞的……。到了唐代,敦煌飞

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完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

。唐代洞窟的四壁画满了大型经变画。飞天不仅画在藻并、佛龛、四披上,大部分

画在经变画中。佛陀在极乐世界正中说法,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

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

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潇洒自如

、妩嵋动人。五代、宋以后的飞天,在造型动态上无所创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飞

天的风格特点虽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敦煌地区石窟保存的从公元4世纪(十六国)到14世纪(元代)历时千余年的众

多飞天形象,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是佛教艺术中璀璨夺目的一枝奇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