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其它小说 > 权握天下 > 第三十一章 长夜未央(上)全文阅读

第三十一章 长夜未央(上)

《至略史-元宁篇》第一章

崇明十四年因燕州事两宫相左嫌隙弥深。

陈观的用词是谨慎的治史之人惯有的理智与客观令他从未下对宫谏之变的起因轻下判断。他认定了文艺作品尽可以演绎爱江山更爱美人的传说史书却不可以。因此尽管陈观所处的年代人们已经对宫谏之变的始末有了习惯性的认知他仍然拒绝采信。

阳玄颢太年轻太稚嫩但是陈观并不认为一个已经能够驾驭朝政的天子会为了一个女人而失去判断的理智作为一个经历颇丰的学者他对年轻天子的真心爱情更是一直抱有怀疑。

“爱情是美好但是绝非生活的全部。”陈观如此说“一时的眷恋心动并不能说明那是天长地久的爱情。”事实上这番话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后来的人们根本不相信世上有天长地久的爱情而那时人们仍然相信童话的说法。

陈观写过一篇文原文失传后人只能从他好友的只言片语中窥知一二——陈观将云沐雪撇开用当时的情况推演展得出的结论是宫谏之变是不可避免的最后能那般结束已是奇迹颇有叹息历史才是最精彩的传奇之意。

太过冷漠的论调并不讨人喜欢也许那篇文章未能传世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在学术领域陈观的观点还是被认可的尽管在一般人听来那太过无情。

崇明十四年相较于征战不止的北原至略十分安定。事不关己总是可以然成越的居民因此只将北疆的事件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完全没有意识到那同时也是通敌叛国的重罪只因为那是未遂的罪行。

阳玄颢没有责怪自己的舅舅擅权相反他下诏予以嘉许并给予了相当的赏赐但是他的心情并未有所好转。不是说那诏命下得不情愿而是因为那并非是最难办的事情。

夏承正对燕州的处置照例引来的言官的参劾不过阳玄颢并不看重那是言官的职责值得肯定但是若说永宁王蔑视朝廷他就只觉得好笑了自然是不会当真。

谢清用那弹劾当闺房私话与妻子说笑了一通倩仪一边笑一边说:“这种弹劾虽然没错但是真的好笑陛下难处置呢!”

谢清摇头:“这不难处置循着惯例来就是了!难办的还是燕州。”

成越的童谣这样唱:“艳阳在天屏长空夏木葱郁不见土。黄天浩浩厚土载载乾坤人间帝王家。”

仿佛是为了弥补显宗皇帝自登基伊始对永宁王的恩宠赏赐便是逾越礼制的。身为五皇子却被出继夏氏这位永宁王是何心情无人知晓但是他长年驻守边关连世祖驾崩都以“大行皇帝未诏奔丧”为由不肯回京想来是不愉快的。显宗给予了永宁王诸多特权数朝积累永宁王的权力如何恐怕一时还真说不清楚。

所有的症结归根到底还是在燕州阳玄颢对燕州的宽容又岂是只为一个云沐雪?

永宁王府在军中的影响力太大了作为皇帝阳玄颢不可能信任母系血缘便足以牵绊一切。权力尤其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永远都是诱惑皇帝的信任需要更多的现实依据。

君弱臣强不是好事夏承正因此一直沉默不介意自己的外甥皇帝想增加势力但是这不不代表他就任其随心所欲只不过是因为平衡并非坏事。

燕州军是一个巨大的筹码一个可以在北疆牵制永宁王势力的筹码。紫苏与兄长明白皇帝的意思如果是为了平衡各方权势他们没有意见毕竟失衡对他们也没有好处但是那有一个最起码的前提——燕州不能再独立行事。

以皇帝的势力来分散权力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一个自行其事的燕州想得到北疆的权益未免就令人无法接受了。

如果这个势力不仅独立还颇有主意地想牺牲元宁的利益那么夏承正又何必再沉默呢?

为元宁皇朝流血的不只是阳氏夏氏同样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以此换回的一切并不是用来在今天给他们牺牲的。

即使抛开这些高尚的大义仅仅作为易州夏氏的宗主夏承正也没有任何理由对通敌叛国的燕州世族宽容毕竟易州与燕州相距并不遥远他绝对不想冒腹背受敌的危险。

阳玄颢明白这些但是他也必须考虑到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严惩燕州会使他的权威受损甚至可能让夏氏的威信凌驾于皇室之上。

他不能不考虑这些就像紫苏不能不权衡夏氏的安危一样。

他需要一个人为他谋划但是他的身边没有合适的人。那天见到谢纹却让他想到一个人——尹韫欢。

后宫不需要他操心但是这也意味着他无法影响后宫。

此时此刻阳玄颢前所未有地体会到盟友的重要性。

世家子弟多是少小无知时便相识相交总有一两个投缘默契的知交总能在漫漫岁月中守望相助。阳玄颢幼年即位连出阁开蒙都是即位才开始的没有入太学也没有伴读与寻常不同。一般来说皇子读书后总能认识几个世家才俊朝堂之上也有援助阳玄颢却没有也一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有多么不妥。

这其中有紫苏的私心。紫苏比任何人都明白少小相交的深厚情谊但是考虑到夏氏没有合适的人选入宫伴读她便当作没这么回事伴读人选须出于上意谢遥等人也不好主动提事情便无限期地延了下来。

这样的情势阳玄颢无法不为自己感到无奈毕竟尹韫欢是否会为自己谋划还是个未知数。

阳玄颢到启祥宫时尹韫欢正巧去见自己的儿子不在寝宫阳玄颢却没有走反而进了寝殿无所谓地等着宫人一边伺侯一边通报尹韫欢等尹韫欢匆匆赶回时阳玄颢已经坐在软榻上翻看她最近临的字帖写的诗词。

“臣妾参见陛下陛下万福!未及迎候反劳陛下相等臣妾惶恐。”尹韫欢见礼之后便是一通请罪的话。

“无妨朕自己想等。”阳玄颢一边笑说一边扶尹韫欢起身动作不见亲密但是宫人仍然乖巧地退下。

寝殿的门悄然关上尹韫欢一边顺着皇帝的话说笑一边心思疾转思索皇帝突然驾临的原因。

——总不会是见了皇后忽然想念旧人了吧?

尹韫欢并非不知分寸的人出身于尹氏那样位高权重的寒族家门她比任何一位后宫都更加深知分寸二字在处世经历中的重要。只有掌握好这两个字寒族子弟才可能出人头地。

尹韫欢所受的教育与世族闺秀相比还是有许多细致的不同的最显著的便是如何对待机会。世族对机会同样看重但是他们被要求把握最好的机会尹韫欢却更多地被教育着要善于把握每一个机会。

阳玄颢的到来明显是一个机会等他真正道明来意这个机会就更加清晰了。

尹韫欢明白却也在犹豫——这是一个机会却更可能是一场豪赌。

以她今日的地位与处境一场输赢未定的豪赌实在是不应该参与的可是如果赌赢了便是一生的尊荣。

诱惑非常大但是尹韫欢想到方才刚分开的儿子一种更大的渴望抵挡了这种诱惑。

再大的尊荣也比不上儿子重要相比较未知的可能尹韫欢更愿意握紧现在的幸福。于是她款款道来:“臣妾不敢议论朝政但是听陛下方才之言臣妾倒是有一句心腹之言——过程中是否有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是否错了。请陛下详思。”

阳玄颢若有所悟。

叶原秋将这番对话一字不落地禀报给了紫苏还是紧赶着在紫苏刚起身时禀报的。

紫苏听了之后好一会儿没有说话随手拿起妆台上的一只象牙梳有一下没一下地理着头。殿内没有其它人叶原秋不敢出声只能等紫苏的反应。

“我想听华妃给我读书你去请一下吧!”紫苏沉默半晌再开口却没有谈及尹韫欢叶原秋没有表示疑惑领命离开。

华妃有些困惑但是紫苏面前她仍然温顺恭谨没有流露出一丝困惑的情绪。

紫苏喜欢独自静静地看书但是有时候她有会让别人将书读给她听读书人一般都是叶原秋偶尔她也会请谢纹与尹韫欢来做一次其它后宫还没从未有过这个机会。

“就从这页开始吧!”紫苏微笑着递过一本书正翻开等华妃接过后她便坐到一边的榻上端起茶盏慢慢啜饮。

华妃接过去书略扫一眼便知道内容了躬身行了礼才坐到圆凳上开口诵读。内容是《圣清通鉴》中宣宗朝的下篇正好是确定储位的那一段。

从“帝爱长子兼元后屡失君心更疏嫡子……”开始一直念到“……公主之势自此而起。”紫苏叫了停。

“华妃平时读史吗?”紫苏问得温和平静。

“偶尔读一些不太懂。”华妃答得谨慎。

紫苏搁下茶盏笑道:“哀家也有日子没读史这一段也是随手挑的华妃读过吗?”

“读过。”《圣清通鉴》是世祖下令编攥的有身份的人自然都是要读的。

紫苏扬了一下眉继续笑道:“读史应有感于心华妃对方才那段有何感想吗?”

“臣妾愚昧……”华妃不敢轻言。

“愚昧?”紫苏轻笑“过谦了。哀家最喜欢最后那句一语中的!策立之功……孝仪公主以此为凭始涉朝政以经此为凭权倾天下。”

华妃一直低着头听得却是很清楚明白太后是什么意思但是一时之间她却连解释都不能不由暗暗懊恼。

紫苏似乎未察觉依旧饶有兴致地评论着那段历史的得失华妃心中有事不由觉得太后的每句话都似有所指心中越忐忑难安。

“……本朝因此严禁宗室女眷直接涉政若非圣烈大皇贵妃的特殊地位这点限制只会更加严格不过即使是圣烈大皇贵妃也从未轻涉储位之事普通后宫更是从不被允许言及储位。华妃哀家一直觉得你们都很谨慎也很懂规矩让皇后很轻松也让哀家很放心。”

“……是。”

“有些事是不能做错的。”紫苏微笑“做错一次就没有机会再改了。”

“娘娘!”华妃一惊。

紫苏并不理会:“哀家累了叶尚宫送华妃回去。”

“娘娘!”

华妃的声音显然留不住紫苏的脚步即使跪下也没有用叶原秋看了华妃一眼叹了口气命宫人将华妃扶起送回寝宫自己则先去了偏室随后才跟着去了华妃的寝宫。

阳玄颢亲政后紫苏总是一派温和地将自己隐于幕后对于朝政她还表现出几分关注对于后宫便是完全任由皇后处理连云沐雪的事情她都没有逾越过皇后的权力只是行使着皇太后应有的权力。这让很多人遗忘了她曾经摄政临朝在应该杀伐决断的时候从未有过仁慈的犹豫。

很多人遗忘了这一点或者说没有遗忘只是想试探。紫苏厌恶这种试探直接用最决绝的方式回应了这种试探。

这的确是回应紫苏的意思很明确——后宫不允许涉入储位一事。

如果说阳玄颢的皇子已经成年储位倒还有可虑之处但是既然皇子均年幼看不出资质的优劣那么这件事就绝对不能允许臣下过多的影响后宫更不可能被允许。

叶原秋已经明白了对华妃也难免有些怜悯。

“娘娘这是太后娘娘的赏赐。”叶原秋搁下手中一直捧着的东西揭开红色的丝帕语气平缓。里面托盘子是一杯满量的酒。酒液澄清透明玉杯润泽沁心。

华妃坐在圆桌旁看着酒杯默默出神。叶原秋也不催促。好一会儿华妃才伸手端起酒杯起身缓缓下拜:“臣妾谢太后娘娘赏。”

也许人在面对死亡时总是灵台清明的。华妃在这一刻再没有一丝侥幸也没一丝怨恨只是平静地接受自己最后的命运。

如果怨恨有用诅咒可以成真那么临死前的一场歇斯底里还有意义。否则又何必让自己在生命的最后表现得那么难堪呢?

叶原秋躬身答礼并不言语。看着华妃将酒全部饮下闭目倒下她上前扶住命跟随的宫人将华妃扶到床榻上然后转身对那些已经惶恐不已的宫人道:

“去个人禀报皇后娘娘华妃娘娘突急症。”

华妃宫中的宫人看到这一幕再听这一句话不由全都腿软地跪下有些人已经低泣起来。

叶原秋皱眉:“怎么?没人去吗?”仍然无人应声她转头对同来的宫人中一个吩咐:“你去一趟长和宫吧!”

“是!”

叶原秋走近床榻看了一眼华妃点头:“去请太医。”又一名宫人领命而去。

“我们也走吧!”叶原秋放下帐帘转身离开“把这些人带走。”

谢纹听到消息大吃一惊正要起身却被身边的徐尚宫扯了一下衣袖不由缓了动作:“娘娘报讯的不是华妃的宫人。”

谢纹一惊跟着就听徐尚宫道:“奴婢在叶尚宫身边见过那个宫女。”意思非常清楚了却也有隐隐的担忧在其中。

若这是她们不应知道的事情她们同样会有危险。

谢纹失笑摇头道:“本宫看是无妨的。”叶原秋既然如此做了就代表此事不需要瞒过众人的耳目。

“娘娘……”

“太后娘娘是杀一儆百怎么会不让宫中各人知道呢?”谢纹摇头轻叹“这个时候妄动的人是没机会亡羊补牢的。”

华妃急症身亡的消息在当天便通报了蹊跷的死亡总是引人猜疑的但是没有人出面说明什么明白的人自然沉默不明白的人更是不敢过问。

谢纹没有去华妃的寝宫而是去了一趟慈和宫回来后命人拟旨以调查为名将华妃的宫人收禁审讯当夜就有宫人自尽随后便是真相大白“疏失”、“侍奉不周”太过笼统的言辞便令华妃身边的宫人全部送命。

尹韫欢是庆幸的若非自己保持了应有理智那么今天“急症身亡”的就是她了。

紫苏命谢纹将华妃追赠为贵妃事情悄然揭过她根本没有再找尹韫欢。

华妃出殡那天紫苏站在临风楼上看着漫长的白幡队伍在宫道上行走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王家的女孩啊……”

站在她身后的赵全因为这句叹息而模糊地想起了一件往事——清秀文雅的女尼诚挚地请求:“王家的女孩从不擅长权谋……我不想再有自家的女孩步我的后尘了。”

先帝是仁君可惜……太后从没有无谓的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