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明末第一祸害 > 第162章 乞降全文阅读

第162章 乞降

八大晋商在江南、湖广、四川、云南、两广、福建等地的买卖接到了命令之后,同时开收购粮食。

其实江南经过这几年的新政之后,粮食的种类也已经相当丰富了。

而此时在西北的大顺,经过了一段的休养生息之后,各地的工场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正所谓车小好调头,西北之地,在宋献策的主持之下,也已经安定了下来。

大量的产品倾销入中原地区。

虽然江南等地比西北要早起步,但是西北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相对充裕,一时之间,西北的工业产品竟然与江南不相伯仲了。

而江南与西北的工业产品倾销地,便是中原。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其实李邦华与丁佑民是十分不同意现在就进行北伐的,经过各方面的统计,中原等地的财富与人口正在飞速涌向西北与江南,不出十年,清兵自溃,完全没有必要靡费刀兵。

但是朱慈烺已经不想在等十年了。

而随着逐省收复失地,金陵六部重新繁忙了起来,金陵城中的地价隐隐有了下降之势。

“丁大人,现在城里的山西人都在忙着收粮食,已经快光明正大的运出城了,您不管管?”几个吏员看着丁佑民问道。

其实如果丁佑民没有强制命令各地粮价不许上涨的话,现在江南的粮价至少也已经涨了一钱银子了。

这些粮食的去路,丁佑民初步判断是西北,因为这些粮食完全没有北上的意思,而是逆流而上走水路远赴四川。

而且最近西北方面在江南收购粮食的人,都在减少购买粮食的频率。

不仅如此,西北的李自成也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军改,李自成当年在京城刮地三尺,仍旧是带出了几千万两银子,在张献忠莫名其妙的死了之后,李自成就开始重新整顿起了自己的部曲。

相当一部分的大顺军被裁撤,只留下了军中的精锐,其余的都投入到了各地的建设之中。

但是即便如此,李自成麾下还有近四十万精锐,这一批人可是真正的百战之师,大部分都是之前的明军,甚至相当一部分都是不愿意跟着满清卖命的边军,战斗力十分强悍。

塔读@

虽然多尔衮多次与李自成示好,但是李自成一直是置若罔闻。

不失大节,这是复社学子对李自成的评价。

各地沸沸扬扬的还乡浪潮正式拉开帷幕,由内阁批准的登来新府也正式成立。

此时在天津港外,一场不为人知的战事正进展的如火如荼。

“大都督,兄弟们都被那些护卫打伤了,咱们还去吗?”

骆养性皱着眉头犹豫的说道:“你说这船上的人是虏酋的几率有多大?”

“这......”

此人正是前大明锦衣卫都指挥使,左军都督府大都督骆养性。

“启禀大都督,水师已经扬帆准备启程了。”

骆养性一拍桌子怒道:“管他三七二十一呢,朝廷的兵马就在一百里之外了,干!”

“诺。”

“传我手令,各部即刻围攻水师码头,告戒水师各部,速速来降,各部令到即动,务必留住水师,死活不论。”

“诺。”

骆养性原本受朱慈烺之命留守京城,但是清军很快便入关,仓促之间,骆养性来不及南下,只得委身事贼,其实相当一段时间里,骆养性一直是在明清之间徘回不定,现在大势已定,骆养性自然不会在甘心窝在天津了。

要知道,这骆氏父子,在锦衣卫之中的影响力非同凡响,朱慈烺还用得上骆养性。

大玉儿抱着小皇帝福临,匆匆上了船,但是很快水师提督图海便神色匆匆的跑了过来。

“太后,不好了,天津守军反了,咱们得赶紧出海。”

“快,快出海。”

“喳。”

水师张满了帆,还没走多远,岸上忽然传来一声巨响。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随即大玉儿所乘的那条船的桅杆应声而断。

大玉儿吓得花容失色:“图海,你可要死保哀家母子啊。”

“太后放心,只要奴才还有一口气,必送太后皇上安全返回辽东。”

“快,启程,不要管岸上,快走!”

“喳。”

几条船摇摇晃晃的驶离了天津。

骆养性在岸上捶胸顿足却又无可奈何。

大玉儿安全出逃,而另一边的多尔衮却没有这么顺利了,勐攻居庸关多日,八旗兵马死伤无数,清军连收尸都顾不上,连战连败,连败连战,军心大挫。

“摄政王,咱们可怎么办啊。”

多尔衮皱着眉头说道:“怎么办?是啊,怎么办。”笑看着自己手底下的这些将士笑道:“大清,大清啊,唉”

看着自己身后跪倒的这些人,多尔衮累了。

这一路上走来,汉军差不多都散了,八旗之中的汉人,只剩下了些许早年间便追随努尔哈赤的汉八旗。

死在居庸关下的,全都是满清死一个少一个的精兵。

原本无数个应该出现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家族,随着声声炮响,湮灭在了居庸关下。

眼见突围无望,多尔衮缓缓的闭上眼,死死的盯着自己身后的这最后十万兵马,狠狠的说道:“回师京城。”

“什么?”

阿布海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诧异的看着多尔衮。

“本王说,回师京城!”

北京城城高池阔,设施完备,虽然几经战火,但是城防体系完备,多尔衮知道,整个北直隶,还有十几万满清溃兵。

这些人不是汉人,而周围强敌环伺,他们融不进关内的汉人,最终必然会逃往北京,收拢一下这些残兵败将,多尔衮的手上便有了筹码,起码能跟大明谈一谈。

十万清军扶老携少,再次返回了北京城,这偌大的城池,却丝毫没有什么改变,仍旧是死气沉沉的,甚至还有几分末世将临的感觉。

一路上收拢兵马,粮草充足的北京城,成了多尔衮最后的依仗。

大清大有树倒猢狲散的意思。

重新回到了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多尔衮彷佛听到了崇祯冷嘲热讽的声音。

彷佛又回到了那个春天,京城之中一片死气沉沉,文臣大多散去。

这一刻,多尔衮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亡国之臣。

多尔衮感觉自己像是一个二傻子一般,被这些汉臣戏弄了这么多年,当天夜里,多尔衮带着正白旗的兵丁,冲进了耿仲明在京城的府邸。

将原本在榻上酣睡的耿仲明拎了起来。

耿仲明惶恐的看着身穿甲胃的多尔衮。

“说,你是不是也打算投敌!”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耿仲明连连摆手道:“摄政王,老臣早就交了军权,何谈投敌之说啊。”

“你还想戏耍本王不成!”

还未待多尔衮手起刀落,耿仲明勐地扑到了多尔衮,很快耿仲明便被护卫乱刀砍死,这一天夜里,凡是崇祯元年之后降清的汉将,全都被多尔衮屠戮殆尽。

侥幸逃过一劫的宁完我跪倒在多尔衮的面前道:“摄政王,京城城高池阔,然非久居之地,臣愿往汉营协商,以保我大清国本。”

杀红了眼的多尔衮,被宁完我一句话,重新惊醒并迅速恢复了理智,看着宁完我说道:“好,本王信先生,先生速去明军营中。”

不过此时的多尔衮心中却多了几分苦涩,原因无他,几日之前,明军便已然兵临北京城下,但是明军却迟迟不肯攻城,这其中必然是因为城外的十三座皇陵。

清军入关之时,没有人顾得了那么多,毕竟当时所有人都以为大明气数已尽,但是今时不同往日,明军气势如虹,摧枯拉朽一般已经杀到了北京城下,现在若是惊扰了先帝陵寝,难免会被人诟病。

多尔衮万万没想到,最后能给大清留住一丝颜面的,不是自己麾下的十数万劲旅,而是在城外的十三个明朝皇帝。

宁完我风尘仆仆的来到了明军大营之中,而常延龄跟内阁早就料到了清军会派人来乞降,作为全权处置大臣,左懋第等候宁完我也有相当一段日子了。

“萝石之名,下官早有耳闻,今日一见,名不虚传啊。”

左懋第冷哼一声,看着宁完我说道:“公埔不必客气,今日远道而来,必有大事啊。”

“左公不必多言,我主现虽被困关内,然尚有数十万八旗劲旅枕戈待旦,为芸芸众生计,还请左公命山海关让出一条路,让我等退出关内,明清两国,永世修好。”

常延龄仰天大笑,连左懋第都忍不住笑出了声,随即左懋第脸色一变,盯着宁完我怒斥道:“宁完我,你身为圣人门徒,将礼义廉耻抛诸脑后,今日又为虏酋求情,将祖宗置于何地?”

宁完我脸色不便,依旧站在那里。

左懋第冷哼道:“我大明天兵将至,尔等若是肯自解兵甲,退出关去,归还辽东,本官保你建州女真还留一龙虎将军衔,否则刀兵一起,那可是民不聊生。”

左懋第又说道:“实话告诉你,大明将士若不是恐惊扰先帝陵寝,此时已然攻入城去,何来你侃侃而谈之机!”

【作者题外话】:明天全书结束,仓促之下算是个大结局了吧,pk成绩不理想,被砍也算是意料之中的,感谢各位的支持,本书虽然烂尾了但是我知道至少还是有人看的,我能做的只能是不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