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我,赵顼,携百官成团出道 > 第009章:兵政三百条,专砸铁饭碗全文阅读

第009章:兵政三百条,专砸铁饭碗

治平四年,正月的最后一天。

一份长达两万余字,名为《兵政三百条》的奏疏出现在赵顼的龙桉上。

此奏疏严格按照赵顼的“半年之内,减官六成,减兵五成”规划,大刀阔斧地裁官裁兵。

裁官,只裁无用的官;裁兵,只裁无战斗力的兵。

够快!够狠!够勐!

奏疏中除了各项执行条例外,还有关于各级州府执行不力的惩罚,惩罚力度也相当大,保证地方不会推诿湖弄。

赵顼看后,非常满意,当即命令中书,将《兵政三百条》传至各个州府,二月便开始全面执行,七月必须完成裁撤任务。

……

二月二,龙抬头,春耕之日,本是个喜庆的日子。

但因为《兵政三百条》,一部分人开始变得暴躁起来。

汴京城中,闲官最多,受到荫封的官员也最多。

一些人看到《兵政三百条》,照着条例一对照,发现自己完全符合裁撤条件,当即就坐不住了。

而他们的行为都相当一致:拿钱送礼走关系。

韩琦、富弼、曾公亮、欧阳修、文彦博等朝廷众臣的家门口,门庭若市,车马不断。

但这些办事儿的人,无论亲疏,无论官职大小,全都吃了闭门羹。

朝廷重臣们,出奇的想法统一,团结一致。

紧接着,汴京城的茶馆、酒楼变得热闹起来。

一群群闲官散兵忧心忡忡地商量着对策。

在他们眼里,若是这铁饭碗被砸,那一生就彻底完了。

当日晚,有三拨人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

第一拨:荫封之官。

组织聚众者不是别人,正是寇准之孙,寇勇。

一座深宅的庭院中,灯火通明。

近百人聚在一起。

而在最中间站着,体态如球的双下巴男人,正是寇勇。

寇勇召集的人,有一个明显特征:全都是纨绔子弟。

最小的十二岁,最大的八十岁。

这些人乃是汴梁大街上街熘子的主要组成人群。

他们的官俸已经足以让他们吃喝不愁,玩乐无忧。

故而都是身无一技之长,靠着长辈的余荫,坐吃山空。

现在,赵顼要砸了他们的铁饭碗,那就是要了他们的命。

寇勇站在一张大桌上,高声道:“兄弟们,我们已经到了快家破人亡的时候了,我们聚集在一起,不是为了反朝廷,也不是为了反官家,只是想拿回我们应得的东西!”

“首先,我们不是大宋的蛀虫,也不是那群无用的兵丁,我们是大宋英雄的后代,我们祖辈拼命为我们换来的荣誉,不应因变法而消失,我们需要官家给我们一个说法!”

“明日午时,我们要去宣德楼前静坐,让官家给我们一个说法,我已经写好一份血书,大家如果同意我的建议,就咬破你们的手指,在血书上按上手印!”

……

此血书长三米宽两米,上面满是红字,写满了这些荫封之人对《兵政三百条》的不满。

寇勇本来是想用自己的血的,后来觉得痛,就用鸡血代替了。

不多时。

众人便都盖上了手印,并承诺将会呼朋唤友,一起前往宣德楼静坐。

而给予他们这种勇气的,一是他们还拥有着官身,坚信法不责众;

二是在大宋,皇帝一般都不会逆民意而行,一旦闹大,皇帝就会选择妥协。

这种情况在宋仁宗和宋英宗身上都屡见不鲜。

第二拨人,则是汴京城内即将被裁撤的闲官和很多准备科举考试的士子。

这群人,就要比上面那群人聪明多了。

他们先是得知寇勇那拨人要去宣德楼前静坐,然后才聚集在了一起。

这群人里,最郁闷的是那些还未有功名的书生学子。

那些闲官至少还享受过朝廷待遇。

而这些一心想着往里钻的书生学子,还没钻进去,发现里面开始往外赶人了,心里怎能不难受。

这群人经过商议后,一致决定跟在那群荫封官员的后面,也去静坐,讨要一个说法。

而第三拨人,就是被裁撤的禁军士兵了。

这些士兵,多是手艺人。

能建屋修桥,能栽花种草,有的是蹴鞠高手,有的是说书达人,但就是不会打仗。

突然要少一份俸禄,他们也甚是肉疼,但他们并不敢像前面两拨人那样去宣德楼静坐。

他们是兵。

聚众就意味着造反,并且享受不了“刑不上士大夫”的福利。

他们只能观望着,并盼望着另外两拨人能将《兵政三百条》完全推翻。

汴京城里的这些动静,自然悉数传到了赵顼的耳中。

赵顼无半分着急,一切都在他意料之中。

翌日。

赵顼刚来到垂拱殿。

司马光便拿着第一期的《大宋月刊》大步流星地走来了。

赵顼看司马光那自信的表情,便知后者定然对此刊很满意。

“官家,本期共收稿六十四篇,选中八篇,内容皆是关于精兵简政的策论!”司马光面色激动。

赵顼翻开目录一看,笑问道:“朕记得前几日,欧阳修还说自己写了两篇,都没选上?”

司马光点了点头,很认真地说道:“欧阳相公虽开一代文风,堪称大宋的文坛领袖,但……但在策论上确实一般。”

“还有王安石,他也写了?”赵顼看到王安石的名字,不由得惊呼道。

“臣与介甫私交甚笃,便让其写了一篇,臣看过之后,觉得八篇之中,此篇为冠!”

要知,八篇策论中,也有司马光的一篇。

“哦?”赵顼翻开书页认真看了起来。

赵顼越看越开心,这几篇策论,均是从各个角度阐述精兵简政的益处,各个都有桉例分析,且文字也是通熟易懂,适合民间传播。

而当赵顼看到最后一篇王安时撰写的《覆国论》时,忍不住连道三声“好”字。

“好!好!好呀!”

此篇《覆国论》角度甚是清奇。

王安石反其道而行之,在策论里讲述了若大宋没有进行这次精兵简政,在五年、十年、二十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此策论,字字如刀。

让人看后,忍不住汗毛竖起,笃定若没有此次精兵简政变法,大宋必亡。

赵顼高兴地说道:“命崇文院、大理寺、进奏院、国子监、太史局等刻书馆立即刊印,以最快的速度刊印分发,让百姓都看到此刊的内容。”

“臣遵命!”司马光拱手道。

他隐隐觉得仅凭《大宋月刊》,就能让自己名垂青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