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明末之七海为王 > 第三百八十七章 满载而归全文阅读

第三百八十七章 满载而归

赵文及一时语塞,今天提出的方案是他一早就想好的,在长期的构想之中,赵文及不断的查缺补漏,他认为自己的设想无懈可击,可就是这么一个无懈可击的设想,李肇基立刻就发现了缺憾,并且把这个问题变的尖锐了。

对于大明,或者说对于沈犹龙来说,吴三桂投降满清还是投降大顺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投降满清还好些。

毕竟士大夫的眼里,占领京城,逼死崇祯的大顺已经是比满清更为可恶的一方,满清是夷狄,而大顺则是逆贼。

而且,大顺实力更强一些。当然,短期来看,满清的军事实力更强,若非李肇基提供各类预警,并且在辽东搅动风云,大顺不会是对手。

但问题在于,大顺的军事实力仅仅是因为没有时间消化成果而暂时处于劣势,只要给大顺两三年的时间,李自成就可以消化掉投降大顺的数十万清军,建立属于自己的火器部队,必然是明、清、顺三方之中最强的军事力量。

如果吴三桂投降大顺,会带去对付满清的丰富经验,可能会导致大顺在稳固边墙之后,南下攻打大明。

但这个问题对于李肇基来说,就不是什么问题了,毫无疑问,他更希望吴三桂投降大顺,而不是成为满清的走狗,无耻的汉奸,民族的敌人。

李肇基见赵文及久久不语,呵呵一笑:“先生,不要懊恼。这个问题您可以回去之后继续想,在这个问题上,我愿意听沈大人的。

这个命令由沈大人来下,但也请你告诉沈大人,是非功过,都在人心,日后史书上如何说,便由不得他了。

我李肇基只做事,不贪功,也不替他背黑锅。”

“哦......好吧。”赵文及无奈说道,李肇基不强行推行自己的意志,对沈犹龙一方来说,已经很难得了。

赵文及选择回去请示沈犹龙,而李肇基则过了一段枯燥但是欢乐的生活,他这段时间,就做了一件事——数钱。

当初东方旅北上的时候,搭上了商社全部的积蓄,还向银行贷款,这种贷款为大明打仗的行为在商社内部造成了很多连锁反应,但随着一笔又一笔的款子到账,一切的怀疑和怨恨统统烟消云散。

抵达北方之后,商社得到的第一笔款子是来自大顺和吴三桂两方的出兵银。

大顺答应给四十万两,吴三桂则是按照东方旅五千五百兵额,一人给三十两开拔费的标准给的。

虽然在登陆的时候,双方都没有给全,但随着东方旅登陆,与清军接连交战,这些款项相继到位,除去给宋献策的百分之十的回扣,商社依旧得到了总计五十二万两的军费。

随即就是清河之战后,向大顺和吴三桂请赏。

按照当初约定的赏格,大顺要给一百万两,吴三桂要给十五万两,虽然事情有反复,但李肇基却得到了想要的。因为另有所求,吴三桂最终给了二十万两,而大顺的一百万两也陆续到位。

此后,李肇基向大顺出售了一批缴获的物资,都是冷兵器,一共作价七万两,却也在战争期间承担了顺军的全部物资补给,这部分相当于冲抵了,因此也就不算了。

而登陆后,东方旅扫掠了盖州至海城的全部区域,并且参与了对盖州以南、辽阳和盛京周边的清剿工作。

满清常年对关内进行劫掠,地方存银量极多,仅仅搜缴到的黄金白银铜钱,加起来就相当于四十二万两左右,这也是最近才统计出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东方旅参战的士兵多有私藏行为,对于发现的,李肇基严惩不饶,但也不会主动调查。

汉藩与东方旅媾和,三批给了五十万两白银。

围攻盛京期间,满清高层为了拖延时间,也为了保全家产,给了四十万两赎款,而通过班志富等一干白手套,与满清各方交易俘虏及物资,得到了十四万两银子,

而这就是东方旅此次北征的全部收获,在加上在觉华岛、天津、山东一带做生意所得,杂七杂八算起来一共有三百四十万两。

只不过,此次北征损失很大,消耗很大,开支也就很大,所以并不能视为净赚三百四十万两。

当初东方旅在香港、淡水两地建立时,一共四千五百员额,所有装备、饷银杂七杂八算起来一共消耗二十五万两白银。另为这支军队准备了五十万两银子的军费作为作战开支,为此,商社被迫向粤海通商银行借款二十万两。

事实证明,七十五万两银子根本就不够。

首先就是抵达觉华岛后,东方旅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充。原来的东方旅有两个团,四个步兵营,两千四百兵,另有选锋营五百人,粤省招募的两百骑兵,两个炮兵连合计二百四十人,其余的便是辎重、工兵等营伍。

而抵达觉华岛后,大规模购买战马,先为炮兵连补充,然后冲入骑兵部队和亲随卫队,并且扩建了骑兵营,两个后备营也完全扩编完成,清河一战后,又组建了五个步兵营,其中一个打散补充损失,骠骑兵营也建立起来,还有跳荡营。

北上时只有四千五百人,登陆时五千五百人的东方旅,经过两轮扩张和补充之后,规模扩大的一倍,接近的万人规模,而随行的海军也扩张了陆战队之类的力量。

而从登陆一开始,粤军王,兴部四个步营和一个炮连纳入李肇基的指挥体系,李肇基承担起了这支部队的全部饷银、物资补充和抚恤工作,而且全部按照东方旅的标准来执行。

且商社修筑和改造了两座要塞,靡费也颇大。

登陆之后,先后经历了盖州攻城战、前哨战、五棺山战役、清河战役、盛京战役、浑河渡口战役等大大小小十余场战役,仅仅收敛的阵亡士兵、军官遗体就有七百六十多具,另有一千八百多人次受伤,还有一百四十多人失踪,或逃亡或阵亡。

这些人都需要抚恤和补贴,而立下功勋的人也需要奖励。

此外,清河之战后,原本准备的弹药也已经不足,李肇基又订了价值十五万两的弹药。

这些已经出现的损耗和必然的支出去除,三百四十万两还剩下了一百八十万两左右。

即便是一百八十万两,对于商社来说也是一笔巨款了,哪怕是在得到佐渡金银岛之后,这也相当于崇祯十七年收入的一点五倍,若是算上纯利润,至少相当于三年,甚至更多的。

所有的账目,都必须明细清楚,所得的钱款,也必须入商社的公库,也只有唐沐在内的几个少数人知道,有一笔款子,是没有表现在账目上的,那就是截留的尚可喜的那一笔三十万两款子。

这笔钱被李肇基安排送去了淡水的家中,算作他的私人收入。在未来,李肇基有很多事要做,并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走商社的公账的。

“大掌柜,船已经准备好了,都在旅顺。北征所得部分战利品、钱款和您的私人物资也已经准备妥当。长水在旅顺要塞负责看管,只要您签发命令,就可以返回淡水。”唐沐来到李肇基面前,认真回答说道。

李肇基点点头:“这一趟你亲自负责,记着,非必要,不允许停靠任何地方,直接前往淡水。必须由刘明德亲自签收,你要亲眼看到入库,交接的手续不许马虎。”

“好,我安排去做。”唐沐立刻说道。

李肇基摆摆手:“不要着急,我让你准备的箱子准备好了吗?”

“哦哦,准备好了。”唐沐说道,他跑出院子,吆喝了两声,就见亲随们搬运进来四个大小不同、样式各异的箱子。

“这是标准箱,大掌柜。”唐沐看李肇基走到最大的那个箱子前,立刻说道。

这箱子大约一米高,一米五长,一米宽,是李肇基让人设计的标准货箱。其主要是适配淡水等城市的货运马车,那些平板马车的规格是一点五米宽,四米长,可以并排运输四个箱子,若是摞起来,可以运八个、十二个之多,但重量不能超过一点五吨。

而东方旅的辎重车也是据此改造来的。

箱子没有合页,是用实木板钉制而成的,仅仅箱子就有五十斤重,两头各有方便搬抬的空间,设计的还算合理。里面装满东西,就要用钉子钉死,贴上封条。

除了这个箱子,还有半标准箱,高宽一样,长度是一半。四分之一标准箱,自然空间就是四分之一。

最后则是皮制的皮箱,是手提的,大小类似于后世的行礼箱。

“听着,里面各自放上防潮的毡布,防止磕碰的草或者棉絮之类的,士兵们可以不用,但必须要有。

押送的军官要在每一个封条上签署文字,货单则与货物不能在一个船队里,放在送信的邮递船上。”李肇基仔细吩咐说道。

唐沐呵呵一笑:“您想的真是周全,我会安排人办好这件事的。”

按照李肇基的要求,每个士兵都要获得一个标准箱用来往家里运输自己的私人物品,毫无疑问的是,里面很多是私藏偷拿的战利品,但李肇基根本不予追究。

而伤员、立功人员和士官则会另加一个半标准箱。

所有的军官都可以多得一个四分之一标准箱,作为撤退时随身携带的,营级以上的高级军官则是皮箱。

当然,营级以上是两个标准箱,营以上军官是三个,一些人李肇基会给其特别的待遇,或是多几个箱子,或者直接指定一块船上空间。

显然,箱子里会装上此次北征的战利品以及士兵在战地采购的一些物品,当然,所有的物品都会被定义为采购品。

毛皮、布匹、名贵的药材、武器以及各式纪念品会成为箱子里的主要货物。

北征,是李肇基的胜利,更是商社的胜利,李肇基满载而归,参战的人也应该得到这个待遇,但李肇基喜欢标准化和正规化的东西,所以才有了这些箱子。

唐沐把李肇基的要求记录在本子上之后,笑着问道:“大掌柜,李、卞两位姑娘如何安排,给她们多少箱子,看起来她们也有一些行礼,主要是书和乐曲之类的。”

李肇基点头:“你不说这个,我都忘了。她们两个,你不用管,但是我已经发现,在驻留期间,我们的士兵和本地的一些女性发生了一些什么。甚至有女人已经怀孕了。

你告诉各营主官,如果双方愿意结合,并且结婚的话,这些人可以作为士兵家眷的身份南迁,但只包括士兵的妻子及妻子的直系亲属,像是那种拜把子兄弟、收的义子之类的,便不算在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