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明末之七海为王 > 第三百五十四章 关内的态势全文阅读

第三百五十四章 关内的态势

唐沐也是一个机灵鬼,听了李肇基这句话,也就猜出了个大概。

一百万两银子,实在是一笔巨款,即便大顺在京城抄了七千多万两,但也不会随便就拿出来的。

站在大顺一方的角度来说,面对东方商社的请款,可以给,但是不能全给。

不给是不行的,不给人家不肯卖命,给全也是不行的,吃饱了的狼才能愿意出力呢?因此肯定只会给一部分。李肇基正是猜到了这一点,才想出了请兵支援的法子,大顺在京畿左近和满洲打的火热,而且本身没有水师,可能会出兵,但不会出太多,少则两三千,多则大几千,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而李肇基把这支军队诓骗来,当然不是真的要直捣龙潭,其作用只有一个——人质!

有这几千人在手,李肇基就能把尾款要来了。

“唐沐,吴三桂那边也去一趟,目的也只有一个,要钱。”李肇基微笑对唐沐说道。

自从登陆辽东以来,前前后后斩得的满洲八旗兵首级在两千四百左右,在这些首级里,地位最高的便是一位满洲镶蓝旗的固山了,而牛录章京以上不下一百位,按照与吴三桂的约定,一个普通旗兵的首级就价值五十两,地位越高,自然赏格越高。

杂七杂八算下来,这些脑袋也能换来十五万两银子,这也不是一笔小钱。

唐沐微微颔首,细细思忖后说:“大掌柜,到了吴三桂那里,我就说人家大顺给了一百万两银子的赏,要咱们继续进军,他吴三桂铁定会全款交付,或许还能多要一些。”

李肇基微微点头,当初吴三桂为什么支持进军辽东,还不是以为清军在关内大胜,大顺撑不住了,他要的是两家尽可能的保持平衡,自然不会愿意见东方旅直扑清军腹心之地。

“嗯,这样说挺好,可惜啊,这一个人只有一个脑袋,不然咱们想象办法,到江南找那位潞王监国,兴许还能换些赏金来。”李肇基叹气说道,显然还不满足。

唐沐掩嘴偷笑,现在这一个死了的清军就卖了两家,一个普通的清军,其脑袋值五十两,甲值一百五,弓值一百,已经是三百两了,还不算缴获的武器、战马这类东西,商社已经赚了大便宜,想不到自家大掌柜还不满足。

唐沐由此也感慨,这干大事的人,贪心要大,胆子也要大。

李肇基在与大顺、满清和吴三桂之间纵横捭阖的时候,关内战场,清军高层也因为关外的战事失利而召开了一次军议。

顺义城,府衙。

多尔衮坐在主位,两侧坐着他信赖的两个兄弟和几个满洲高层,而在中间,几张并起的八仙桌子上,摆开了一张巨大的舆图,上面用黑白两种颜色标注了关内战场的诸多态势,多尔衮的脸色不悦,听着阿济格大喊大叫。

阿济格此时吊着臂膀,手臂上被包裹着的伤还在渗着血,显然,他受伤不久,但这个伤口是值得的,因为正是那一战,为满清在关内的战场奠定的优势。

在李肇基进军辽东的五月,虽然大顺在杨各庄一战中与满清打了个平手,但在战略态势上却是输了,被迫后撤,退守京城和通州,而清军进军,在顺义和香河两地,也就是京城的东北和西南方向各扎了两个大营。

彼时经过了前一轮的消耗,双方兵力各有折损,清军兵力从十万人规模,折损到了不足九万,而顺军从十二万消耗到了十万多些,顺军的损失更大一些,而前期取得的优势,多是以谋略胜之,大顺高层已经明白,堂堂正正的大,不是清军的对手,而且清军受挫,主力未损。

尤其是杨各庄一战里,折损的都是三王一公的藩军以及去年刚从黑龙江抓来的蛮子,八旗精锐大体仍在。

在杨各庄一战前,李自成就从各地调兵,前明降军里,他只留下了唐通、白广恩两部,其余全部抽调南下,进入冀南、河南、山东剿灭叛逆或者接管地方,然后把东征途中留守在潞安、彰德、真定的一万三千人,大同、宣府等地的部分兵马抽调了京畿,加上原本就汇聚京城的中、后、左三营主力,形成了与清军对阵的十二万人主力。

而在招抚吴三桂失败,确定清军入关后,李自成又从湖广和陕甘两地调兵,抽调袁宗第部一万五和一万明军降军,暂缓真眼刘洪起,从河南与南下明军交卸职后北上,从陕甘调遣田见秀率三万老本部队及朱明降军,共五万人北上。

李自成的战略很明确,兵力相当我打不过你,兵力是你两倍,还不是对手吗?

按照约定,袁宗第的两万五千人该在五月中抵达,而来自陕西的援军该在六月中旬抵达,但袁宗第部从一开始就不顺利,首先河南的刘洪起叛乱规模很大,袁宗第必须等南下的明军抵达后才敢动身北上,因此晚了半个月。

但即便不晚这半个月,意义也不大,因为清军的率军率先抵达。

清军入关是倾国而出,六万满洲八旗入关四万,汉军旗、蒙古八旗全军出动,藩下军队也出动了五分之四,构成了十万大军,但这并不意味着满清没有后备力量了,与历史上吴三桂投降,清军自山海关不同,这一次的清军是经草原绕蓟镇入关的,从一开始外藩蒙古就处于动员状态,因为大军经过科尔沁草原,科尔沁人第一批入关。

而在甲申年间,清朝统治下的漠南蒙古草原约有九百六十个牛录,只不过蒙古牛录与八旗牛录不同,一般只有五十户,因此约么有五万户蒙古人可以供多尔衮调遣。

因为经过科尔沁等草原,多尔衮的命令是外藩蒙古三丁抽一,在杨各庄之战前后,这一万多人陆陆续续进入关内,让清军兵力再次超过了十万,而在京畿与顺军对峙后,多尔衮又下命令,大兴安岭以东区域,改为三丁抽二,以西的漠南各部,全部抽丁,让外藩蒙古的兵力达到了三万五千人左右,而这成为了多尔衮的生力军,并且迅速帮助清军占据优势。

在顺义和香河大营建立后,多尔衮率军尝试进攻通州,但没有取得战果,因此改直接进攻为对峙,然后扫掠周边。多尔衮发现,因为大顺的追赃助饷政策,关内的士绅对大顺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而顺军只是在直隶北三府实现了坚壁清野。

于是多尔衮改进攻各城为劝降诸城,听洪承畴等汉官的建议,打起了为崇祯皇帝的报仇的旗号,给了汉人士绅一个台阶下,很快直隶不少城市就归降了满清,为清军在最困难的时候提供了一批关键的物资和人力。

但李自成随即做出反应,随即通告全国,‘通行免追比’,赚回了不少民心。导致的结果是,满清的怀柔政策失去了空间,从招抚团结再次变成了四处劫掠。

而随着外藩蒙古三万多生力军的加入,多尔衮迅速改变策略,派遣阿济格向南,多铎向西,一路横扫直隶,摧毁大顺刚刚建立的秩序。多铎则试图截断京城与山西、宣大之间的联络。

虽然多铎没有实现战略目标,但牵扯住了大顺大部分的机动兵力,而阿济格则在直隶南部的大名府一带接触到了袁宗第部后,佯装败退,于邢台一带设伏,伏击了大顺来自南路的这支援军,致使其损失过半。

好在,袁宗第也是水平之上的将领,先假意命令朱明降军向山西撤退,自己来掩护,随即在清军被吸引西去后,立刻抛弃所有辎重,逃往山东,保住了九千老本部队,但也造成了大顺东征之后的第一次惨败。

阿济格虽然在此战之中受伤,但战果丰厚,不仅击溃了南路援军,还收编了南直隶一带的大量朱明降军,这些降军多是蓟镇、宣府一带的边军,在李自成的置换策略下南下的,待遇比较差,也不受信任,因此投降者极多,加上清军入关后俘虏的的一批,数量超过了三万,多尔衮将之独立建立一旗,称之为绿旗兵。

由此,在陕甘援军尚未抵达之前,清军已经占据兵力优势,即便陕甘主力抵达,双方兵力仍然大体相当。

袁宗第的失败,让大顺上下震动,清军甚至得到消息,李自成有意弃守京畿,放弃直隶,退去山西和宣大固守,而多尔衮对此非常满意,其实满清这次入关,并未有逐鹿中原的打算,他们只是想占领蓟辽和京畿,徐徐图之,多尔衮眼见目标将要达到,兴奋莫名。但也就几乎在同时,辽南清军惨败的消息传递而来。

大顺和满清都由此发生了战略变故。

“济尔哈朗那个蠢货,哪里当得起辅政叔王的差事,他一万八旗精兵,连群不知名的贼寇都打不过,损失了四千人啊,四千啊!几乎一旗精锐折损,咱大清何尝经历这样的惨败,应该严惩,严惩!”阿济格挥舞着完好的手臂,大声呼和着。

多尔衮并未组织,他并非支持阿济格的建议,而是利用这个鲁莽之徒的恐吓,震慑一下清军上下对自己心怀不轨的人。

他很清楚,入关战略出现迟滞,清军上下伤亡不小,自己的威望已经受到了挑衅,虽说还没有敢在这个时候挑战自己的地位,但若是打不开局面,自己这个高出济尔哈朗一头的辅政王,总揽朝政的权柄就要丢了。

济尔哈朗失败,反而避免了这一点,大家都降一等,还是自己独掌大权。

阿济格嚷嚷个没完,只是因为他想取济尔哈朗而代之罢了。

“阿济格,你别嚷嚷了。”多铎这个时候提醒道:“睿亲王能怎么办?难不成要命人拿下济尔哈朗吗?这个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盛京出乱子,你想逼反他吗?

你最好清楚,清河一败,失败的不只是他济尔哈朗,还有阿巴泰,还有那些两红旗的宗室。”

阿济格听了这话,立刻闭嘴。多尔衮这次出征,在人事安排上动了很大的心思,平日里与他作对的各方势力,大部留守盛京,而自己则带走了全国的精锐,他们肯定不敢作乱,而那些有胆子作乱,或者鲁莽的家伙,比如豪格、鳌拜、遏必隆这些人,他多尔衮又全部带在身边。

但如果这个时候问罪济尔哈朗,政治上的平衡就被打破,正如多铎所说,这次失败,盛京的人都有责任,闹个不好,他们这些失败者联合起来,把自己弄成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