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女生小说 > 穿越三从四德 > 68、崔大姑驾到全文阅读

68、崔大姑驾到

玉清留了崔大姑在方府住下, 何太太见是个空子便不肯告辞,至晚, 到底将大太太耗走了才得着机会同崔大姑闲话,问些最近都去了哪家做客之类的, 又慢慢说到各府里后生小辈,才道:“大姑常在各府里走动,见识多些,若是有那门第相当,有些根基的人家,也帮我们提上一提,成与不成的, 我都好好谢你。”

妍儿在一旁听母亲说起这些, 忙借着给姑姑续茶走去一边避了。

崔大姑看着妍儿去了才笑道:“你们府上公子的亲事还没说定吗?寻了也有两三年了吧?”

何太太听了这话头,想起从前也是托过她的,只是看了好些个都没成,忙笑道:“尚宽的事先放一放, 他总也不着家, 没的耽误了人家孩子,倒是我们妍儿的亲事要紧些,但有差不多的,大姑好歹想着她些。”

崔大姑从她家大公子说亲一事知道这何太太极难答对,此时见她请托便只一笑,不肯轻易点头。

何太太见她不应,又笑道:“我们妍儿是大姑教过的, 性情人品也都知道,哪里是张家那几个姑娘可比的?”

崔大姑听她提这话,知道是方才问廷瑗亲事招惹的,只得笑道:“妍儿的脾气秉性自然是极好的,若有合适的我帮你留意就是,只是你也知道,我一向只在内宅出入,外头少爷怎样到底知道的却不多,很怕耽误了她。”

何太太不肯听她推脱,只当她应了,道:“大姑只管提,妍儿的事我就托在大姑身上了,到时候必有重谢。”说完便叫人到外头知会尚宽,要回府去。

玉清听了忙起身留客,何太太一边由妍儿伺候着系斗篷一边笑道:“客走主人安,姑奶奶忙的这样,就不叨扰了。”

玉清还要顺口留妍儿住上几日,又觉不妥,见大嫂已经迈步往外头走了,便不再多说,快走几步赶上前送了出去。

半晌归座,崔大姑笑问道:“你们娘家嫂子可是冯同知家的姑奶奶?”

玉清不解,只问道:“你说的冯同知可是现管着缉盗、河务的冯汝仁镇守?”

崔大姑点点头,道:“正是他家。”

玉清就摇摇头,笑道:“我大嫂的娘家在冀州,和他们并非同宗。”

崔大姑听了,道:“怪不得,我还想着那冯同知家里一对儿女极好,又正当年,若是亲,你娘家嫂子怎不提,冯家还托我提给张家。”

玉清听了感兴趣道:“提给张家?不知提的是哪一个?”

崔大姑就笑道:“不是你才定下的那位,这冯家极通情达理的,只说娶低嫁高,想把姑娘说给张家三房,儿子却不敢高攀,说是张家同族里的小姐也是极好的。”

她这话一出口便想起方家连个功名也没有,与张家定亲更是高攀,忙又道:“哪个像你们方家,万贯家财不说,老爷又在朝中随侍,然哥儿更是万里挑一的人物,正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好亲。”边说就边看玉清的脸色。

这几句话一句也不入玉清的耳,不过总归是个奉承的意思,便微微一笑,算是揭过。

崔大姑见玉清笑了,自以为把话圆了回来,松了口气,紧接着问道:“你捎信叫我去张家之前先过来一趟,不知何事?”

玉清听她提起正事,皱眉道:“不为别的,就是跟姑姑通个气,我知你素来规矩严正,不讲情面,只是别人家也就罢了,偏她刚定给我们家,你又是我荐去的,若是严厉了,恐人说还没过门,当婆婆的就如何如何,总归不好听。”

崔大姑听了,不提这里头的束手束脚,只恭维道:“那张家的姑娘好造化,说起来使人去教养未过门的媳妇儿也是应当应分的,偏你是个慈悲人,舍不得媳妇儿吃苦。”

玉清受了这样的恭维,越发慈悲,道:“为人媳妇儿,传宗接代就是了,别的我也不指望她,何必还叫她受那个罪?”又道:“送姑姑的谢仪我已叫人封好了,此去张家清清闲闲的住上几个月回来便是。”

崔大姑已是听明白了,点头一笑,在方家留宿一晚,次日,玉清才随便叫个婆子送她去张家。

以然一大早下山去船坞监察修补漕船,刚巧回来时迎头碰上,忙立在一旁问好,得知崔大姑是去张家,便要亲自去送。方家的婆子贪张家的赏钱,笑道:“这点子小事儿哪用得着少爷?老婆子去就是了。”

以然听了脸上一红,道:“你送你的,我正要去看看张家少爷。”说着当先走了。

那婆子见少爷并没叫她回去,便依旧引着轿子跟在后头,到了方家,以然去书房见老爷,那婆子自去门房通传了带着崔大姑进去。

这崔大姑惯常出入富贵人家,亭台楼阁屋舍精致的也见的多了,并不往眼睛里去,径直跟着方家的婆子进了内院,才到廊下,就从正房出来两个打扮齐整的丫头接了她们到厅里坐下,又端了茶上来。

崔大姑接过饮了一口,拿眼睛扫了一圈屋子,见一应摆设都不如何华丽,也未见出奇,端看是个待客的地方,又看方才迎她进来的两个丫头,长的也都平常,只打扮的素净齐整,行动灵巧,上了茶便回去门口站了,静悄悄的一声不闻,倒是十分守规矩。

方家的婆子却有些着急,端着茶笑道:“烦姑娘给通传一声,就说教规矩的崔大姑到了。”

那丫头听了,笑语殷殷道:“二位请稍坐,已跟太太禀报过了。”

果然,不多时,一个年纪稍长,穿海棠色小袄,豆青素折裙的大丫头进来笑道:“太太叫请崔大姑进去。”

守门的丫头听了,回到:“知道了,芍药姐姐。”然后就回头一笑,方家婆子忙引着崔大姑随那大丫头出去,沿着台矶走了不多远,那叫芍药丫头便立住脚,打了帘子请客人进门。

崔大姑一进门只觉这屋里轩敞豁亮,比外头也不差什么,就见两边开窗上镶着大块的玻璃,心里一惊,顺着窗户四下看去,见满屋子的陈设摆件都是一水的黄花梨木,高大厚重,虽不见富丽堂皇,却让人不敢轻言轻动,忙定了定神,目不斜视的向正前边看去,就见中堂案西边椅上坐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穿着松枝织锦缎的短袄,十样锦的八幅裙,膝上搭着整皮的银狐手筒,下面一点鞋尖不露,脸庞白净,仪态端方,正在上首笑微微的望着她,崔大姑就知道这是张家夫人了,想着刚才进屋时的神色已经落到她眼睛里去,脸上倒有些不自在。

幸好那方家婆子赶上前来,笑道:“亲家太太,我们太太叫老婆子送崔大姑过来教姑娘规矩。”

崔大姑听她这话说的颠三倒四,又是亲家太太,又是她们太太叫来教规矩,就拿眼睛觑张家太太神色,但见她听了只一笑,问那婆子道:“你们太太好?”说着就让丫头设座,看茶。

崔大姑和那婆子一同坐了,那婆子就谄笑着回话道:“我们太太好,昨儿定亲来了好些人,别提多好了。”

姚氏听了又是一笑,道:“倒让你们跟着受累了。”

这方家的婆子进屋时还心怯,此时听亲家太太这样体恤人,不由大感知音,又惦记着巴结好了讨些赏钱,便拿捏着亲家太太爱听的话,连比划带说的将昨日庄上的热闹兴旺好生描述了一番。

姚氏只笑微微的听着,等她说完了才回头道:“嬷嬷说了这么些话,去给嬷嬷端碗汤来润润。”

带她们进来的那个叫芍药的丫头听了,忙上前去扶了方家婆子往外走,边走边说:“厨下刚熬的老鸭汤,我带嬷嬷去尝尝。”

那婆子还没明白过来就已经叫芍药领了出去,心里还糊涂着,不知哪句话没说对叫撵了出来,又有些可惜那赏银怕是没了。

那丫头带她去了厨下,安排她用饭便自去了,那婆子看着眼前的汤菜点心,想着赏银没了,在这找补回来也是一样,便放开肚皮吃了个碗干碟子净,又灌了三四碗汤下去,正琢磨着要走,那丫头却又回转过来,左手拿了两串钱,右手拎着个荷包,笑道:“这两串钱嬷嬷回去得时候雇轿吧,这果子蜜饯是我们府里自制的,嬷嬷别嫌弃,拿回去给孙子孙女尝尝。”

这老婆子见了这意外之喜,腆着肚子感激不尽的接了过来,喜笑颜开的安步当车回去了,到家还不忘四处里宣扬张家太太如何待人和气,出手大方。

姚氏见那老嬷嬷去了,才笑着问崔大姑道:“素闻大姑家学渊源,不知作《女子规》的崔姑姑可是贵亲?”

那崔大姑听张家太太提起这话,心中得意,脸上却纹丝不动,只道:“作《女子规》的正是家姑祖。”

姚氏听了就点点头,笑道:“女子著书立传名垂青史,贵亲也算是巾帼不让须眉了。”

那崔大姑听了这话,回道:“家姑祖不过是将女子应守的规矩,应有的德行重新编撰辑录一番罢了,本朝以礼治天下,幸蒙太后赏识,才有这样的脸面。”

姚氏笑了笑,问道:“我听说崔氏一门从贵姑祖起代代为女官,大姑也曾进过宫吧?”

崔大姑干笑了一声,道:“不曾。”

姚氏便不再问,只回头道:“去请姑娘来见见大姑。”

丫头领命去了,姚氏才又笑道:“我这个小闺女从小惯的不成样子,大姑正好帮我管教管教。只不知大姑都教些什么?”

崔大姑从进门就见这张家太太不笑不说话,偏偏她却有些放不开,此时听见问,便要卖弄本领,只道:“女子本分,修德、修容、言辞、女红都能指点一二。”

姚氏听了一笑,道:“到底是圆山崔家的姑姑,样样都十分了得。我这小闺女自小也读过贵姑祖的《女子规》,知道女子品德以贞为本、言语辞令但求恰当这两样,只行动之间有些毛躁,女红针黹也不大用心,姑姑不如抽空多教教她这两样吧。”

崔大姑听张家太太这话,已知这家闺女娇养到什么程度,倒是玉清正好也叫她清清闲闲的住几个月,便点头答应下来。

正此时,就听丫头传报道:“姑娘到了。”

崔大姑就见掀开帘子走进来个身量苗条,眉眼带笑的小姑娘,十三四岁的年纪,穿着一身水红的斗篷,衬着雪白的脸庞,花苞似的,倒比上回见还高了些。

廷珑进门,一眼便看见母亲下首坐的崔大姑,只见她一张脸无论是肤色还是表情都像是凝固的蜡,便垂了眼睫,走上前去见礼,道:“见过崔大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