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宋扬天下 > 第六十二章:文明冲突全文阅读

第六十二章:文明冲突

“微臣得圣上知遇之恩,从一个身无功名的勾栏说书人,提拔为今日六品的台州知州。微臣铭感五内,非鞠躬尽瘁不得报答圣上。”苟宏社跪伏在地,激动地说道。

“你不用表忠心,好好做事就行了。说说应当如何做吧!”赵顼知道苟宏社这是在打预防针了,接下来的估计是一番劝谏了。

“沈起沈知县在明珠县发现了一个硝石矿,上报微臣,要释放那些奴隶还家,并招募他们开矿。上京各家作坊制作大量*,需要更多的硝石原料。微臣以为可行。”苟宏社避重就轻地说道。

虽然苟宏社避重就轻,不愿就政治立场站队,但是他所考虑的也没有错,在琉球群岛的确有亚洲最大的硝石矿。而日本有优质的金银铜矿,硫磺也不少。政事堂派苏轼去日本并非只是因为那上亿贯的礼单,而是为了大宋的能够生产优质的*和钢铁。

“明珠县的硝石矿,可以从台州招募矿工嘛。如果释放那些奴隶还家,难免出乱子。明珠土人近二十万,一旦除了乱子,明珠县怕是不保。”赵顼摇头说道。

赵顼的心思,是要减少琉球群岛土人的数量,尽可能快的同化他们。

“明珠既然已经立县,昔日天孙国的子民便是大宋的子民,圣上何故要如此苛待子民?此有违华夏教化蛮夷之道!大宋仍华夏各国文明之榜样,如此恶行,有损圣上恩德,有损大宋威名。”苟宏社实在是不赞同赵顼这种野蛮的行径。

“没有杀光他们已经是最大的恩德了。难道还要朕把他们与大宋百姓并列?”赵顼怒道。

赵顼的思维明显是后世的那一套思维,甚至是蒙古人扩张的哪一种思维,欧洲人殖民美洲的那种思维。赵顼在后世看到了太多对蒙古人的崇拜。在对强者历史的崇拜中,蒙古人血腥的杀戮反而成了那种伟大功业的氧化剂。美洲的印第安人直到后世都没有得到美国真正的公民权,第一批殖民北美的欧洲人甚至把屠杀印第安人当作是神的旨意,连印第安人的头盖骨都明码标价了。如今,赵顼就是蒙古人的那种心态,就是西方殖民者的那种心态。

不过,赵顼毕竟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人,对蒙古人、欧洲人的那种殖民扩张的方式并不认同,所以没有血洗琉球群岛的蛮夷,只是将他们打散,要彻底同化他们而已。华夏文明的华夷观念,本来就不以血统为标准。即便是后世的赵顼是汉族人,但几千年的民族融合,难保没有异族人的血脉。

“圣上,唐太宗有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教化善待蛮夷,随有蛮夷依附,终成天可汗。并由此建立了莫大的文治武功,缔造了华夏盛世!唐太宗可为圣上之榜样!圣上明鉴!”苟宏社劝谏道。

“时到今日,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何在?厚待蛮夷,那是养虎为患。没有安禄山的叛乱,唐朝会灭亡吗?今日,大宋年年给西夏北辽送岁币,西夏北辽什么时候依附过?”赵顼并不认可他所谓的恩德,随即反问道。

“圣上,大宋今日不能收复汉唐故土,非是兵甲财力不盛,实乃国策使然。圣上能一改大宋陈冗旧苛,为何唯独在这一块,就放不开呢?”苟宏社无法理解赵顼的那种民族主义的观念。

西夏北辽之所以今日能成为大宋的劲敌,和宋太祖的立国方针是分不开的。宋太祖鉴于五代藩镇之乱,一直奉行守内虚外的国策。因为宋太祖是黄袍加身,由士兵们拥立为皇帝的。士兵们既然能拥立他,那么也能废掉他。为此,宋太祖才在国策上采取以文制武、崇文抑武的方法,弱兵弱将弱民。可以说,宋太祖的眼睛里只有他的皇位了,完全失去了对外开拓的雄心。

宋太祖曾说过:“在我的卧榻一旁,怎么容得别人酣睡?”而他不去想在他的房门外,有许多人在虎视眈眈地望着他。宋太祖所留意的,只是自己的卧榻罢了。整个大宋一朝成这么个窝囊样,原因就在于此。汉代和唐代建立的时候,开国者都有统一天下使天下太平的远大志向,而宋代的开国者哪里有呢?最后宋朝打了三百年的仗,越打越弱,越打越偏安一隅。

再说北辽,曾经被周世宗打得闻风丧胆,如果宋太祖能继续用周世宗平定藩镇征战百年的军队北征,估计那时候不仅燕云十六州已经收复,便是北辽也得被灭亡。宋朝继承唐朝的衣钵并非难事!然而,宋太祖怕武将建立功勋,功高盖主,一心忙着去削弱武将,那里想到要去平定北辽。北辽从此变得不可一世起来。大宋的历史,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对付内部农民起义没有不胜利的,对付外敌入侵没有不失败的。

或许称赞宋太祖的人很多,赞赏他的国策。然而,他终究是蒋介石一类的人物。

再说西夏。宋太宗时期,党项迫于契丹的压力来投靠大宋,然而宋太宗、赵普等人,继承了宋太祖的思路,要剥夺党项武将的权力把他们养在汴京,然后又把党项一族的兵力、财力收归中央,让善于征战的党项人没有上升的渠道,最后党项人自谋生路,依靠征战,打败了契丹、打败了大宋、打败了吐蕃,建立了西夏。李元昊硬是凭借着强大的武力在契丹与大宋之间,谋得了一席之地。

可是宋人不思反省,反而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越来越仇视周边各族,使得民族矛盾加剧,因而才有了夏宋辽三国长期的对峙。对峙的后果,就是华夏文明萎缩。宋失西域三百年,西域从此沦为天方世界千年,直到清朝时才收复。而中国人也越来越内向,越来越没有对外开拓之心,变得胆小安逸起来。从唐到宋,这种国民性格的巨大转变,就是因为宋太祖的国策。

上面这些,赵顼曾经和包绶讨论过。也有意转变这种风气。然而,在对待异族这一块,赵顼仍然带有大汉族的民族主义心态。这种心态,与华夏文明教化万民,沐化蛮夷的天下观是非常格格不入的。这让支持他的人非常不理解。

不过,赵顼并不推崇唐朝,唐朝根本无法与汉朝、宋朝、明朝相媲美。原因无他,唐朝没有思想家,他的功绩大部分是自然而然地继承了隋朝的衣钵才有的。如果只是崇尚他的武功,那与崇拜蒙古人又有什么区别?

赵顼很自豪自己能穿越到宋朝,因为这里有周敦颐、程颢、程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甚至是王安石,如果没有变法的众说纷纭,他的新学得到推崇的话,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而唐朝却无法找到这样的人,即便唐诗很火,但没有思想家的唐朝,实在无法将他升华。

唐朝与宋朝可以说各有优势,然而,宋人没有看到唐朝的优势,只看到了他的缺点。最后,纠正过妄,许多好的东西都丢掉了。改朝换代的悲哀恐怕也就是在这里!

宋朝将唐朝不曾有过的文治推向了顶峰,造就了大批的思想家文学家,然而,唐朝所拥有的武功,却被宋人阉割得不行。即便宋朝民间的尚武之风,比起唐朝来说还要炙热,但是国策的压制,让他无法转变为国家的战力。

赵顼后世的文明观念,大宋现在的文明观念,唐朝残留的文明观念,三个文明观碰撞在一起,彻底地将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弄得没有了影子。赵顼当了几年的皇帝,借着唐朝残留的文明观念获得了军队的支持,可是推行的却是自己后世的文明观。整个就乱套了。现在的变法与历史上王安石的变法相比,变得不伦不类起来。

这种文明观的冲突,让赵顼始料不及。赵顼这才想通了,士大夫为什么要把他推下皇位?因为他太另类了。而为什么以王韶、熊本、肖一远等军方派开始默认赵顼被推下皇位,后来有支持赵顼夺回皇位?因为军方派与赵顼的观念有隔阂,但也有相通点。而王安石、商盟这两个在变革之际出现的,被赵顼推向前台的力量,却是一种既不反对,也不赞同的心思。得到哪边支持,往哪边挤。

皇权、士大夫、军人、商人,利益有共通之处,却又存在巨大的差距。比起历史上王安石变法士大夫内部的争端来说,现在变法的争端更加混乱。

赵顼沉思了很长一段时间,想通了很多事情,随即开口说道:“这样吧,明珠县的土人做奴隶就算了。现在抵达流求的土人有两万人吧?把他们的家人和部落所有人都运过来,安置到赤铁城,将他们和流求各族安置在一起。明珠县有二十万土人,必须移民一半到赤铁城。在明珠县,汉人的人数必须占一半以上。这是朕的底线,你去安排吧!”

“政事堂将白波浪降职,有没有重新派遣新的将领统兵?”赵顼又继续说道。

“遵旨。政事堂没有派人过来。”苟宏社站起拱手说道。心里却喜滋滋地,这样做的话,也不用在赵顼与政事堂之间两头难做人了。

“圣上,王安石、蔡京、包绶在大营外求见。”李向安禀告道。

“什么?先生来了?”赵顼不明白王安石为什么要跑到这里来,但不敢迟疑,急忙跑去营寨外迎接。

或许是因为后世的影响,赵顼对王安石非常崇拜,可以说是王安石的铁杆粉丝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