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春秋战国演义 > 第134章:原城示信传美名全文阅读

第134章:原城示信传美名

完成了纳王的任务,晋文公把晋国的兵马带到太行山南部一带驻扎,安排接管周襄王赏赐的土地。这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接收起来并不顺利,晋文公和他的文武大臣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晋文公派魏犨去接管阳樊,颠颉去接管欑茅,栾枝去接管温地,自己和赵衰带领兵马去接管原地,其他四个小地方周国没有派官员,兵马到了自然归顺。颠颉和栾枝这两支队伍接管工作非常顺利,到达目的地,把周襄王的诏书交给守城将军,很快就交接完毕,守将回洛阳向周王复旨去了。

阳樊城的守将苍葛是朝廷的老臣,忠于朝廷。重耳带领晋国大军来勤王的时候,他大开方便之门,非常支持,而且犒劳晋军。但是当魏犨带领兵马来接管阳樊的时候,他关闭城门不让晋军进城。他已经看到东周王室分封土地带来的严重后果。西周初期,周武王分封诸侯是为了加强周朝的统治,加强周王室的力量。然而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特别是土地逐渐减少使周室的势力更弱。面对晋国来接管阳樊的土地,他气愤地对部将说:“周室东迁以来,把西岐封给了秦国,虎牢之地封给了郑国,周王还有几块土地?现在又把南阳一带封给晋国,晋侯怎么能够忍心要这地盘?我和晋侯都是周朝的臣子,我还怕他不成?一定死守城门,不让晋兵入城!”

士兵奉命紧闭城门,魏犨不能进入,拿出周襄王的指令让士兵打开城门,士兵回答:“我们奉将军命令在此守城,别的事情不管!”

“我这里有天子的指令,请你们将军上城答话。”

苍葛站在城门上说:“我们没有接到朝廷撤兵通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们晋国土地辽阔,周国的土地快没了,你们怎么还忍心要这几座城池?听说晋侯仁义,请退回这几座城池!”

魏犨是个粗人,气得暴跳如雷,命令部队包围阳樊城,大喊大叫:“苍葛,你给我快快开门投降归顺,否则打破城池,把你们杀个一干二净!”

苍葛不紧不慢地说:“听说晋兵是仁义之师不是强盗,人们都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这里是王畿地带,这城里的人不是周王的一家子就是周王的亲戚,晋侯怎么能象你说的那样任意残害呢?”

魏犨不知怎么回答了,也不敢下令攻城,只好派人给晋文公送信原原本本地汇报。重耳看了魏犨的信,很惊奇,觉得苍葛讲的有一定道理。他思考半天,亲自给苍葛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这几块土地是天子赐给晋国的,君无戏言,我们不敢不接受。但将军考虑城中周王的亲戚,带领他们回去还是怎么办,请将军拿主意。

信写好之后命通讯员送达,同时告诫魏犨撤销包围,不要攻城,允许百姓自由迁徙。魏犨领命,在城外安营扎寨。

苍葛接到重耳的信看了以后哀叹不止,重耳说他接管阳樊是执行王命,是呀,王命我也必须执行。苍葛哀叹周国江河日下,也哀叹自己没有回天之力。他对城中的百姓说:“大王已经将这里封给晋国,你们愿意回周国的跟我走,愿意在晋国的留下。”百姓愿意走到有一大半,苍葛领着他们迁出阳樊城,来到周国的軹村定居。这时候,魏犨才正式接管阳樊,勘定地界。

接管原地的情况也比较复杂。原邑本来是朝廷卿士原伯贯的封地,因为抵抗狄军失误,没有复职。周襄王把原邑封给晋国,就等于剥夺了原伯贯的封地,原伯贯感到很冤枉,不甘心这样轻松地把这地盘让给晋国。就采用欺骗的手段对城里的百姓说:“晋军围困阳樊,把全城杀了个一干二净。”百姓害怕,就和原伯贯的兵马一起死守。

重耳就命令军兵包围了原邑。赵衰明白,原伯贯原来是朝廷卿士,就是宰相,职位比晋侯还高,过去对朝廷有过很多贡献,周襄王暗夺他的封邑有些不妥,就对文公说:“原邑百姓之所以不归顺,主要原因是对晋国不了解,不相信。主公如果向他们示信,不用攻打就能顺利接管。”

文公问:“怎么示信?”

“请下令让军士各自准备三天的粮食,如果三天攻不下原邑,就撤兵回走。”

文公就按照赵衰的建议办理,传下军令,并且让城里的百姓知道。晋文公下令只围不攻,不准伤害出城的百姓。城里的百姓看见晋军秋毫无犯,并不是象原伯贯说的那样残忍。晋军围城三天不攻城,城内百姓不再守城。晋军有的将领看到城中放松了防守,请求攻城,晋文公不准。第三天夜里,原邑百姓有的从城头越墙来到重耳军中报告:“城中百姓已经探听到阳樊百姓没有一个遭到杀戮,互相约定明天晚上献门迎接晋军。”

文公说:“寡人原定攻城以三天为限,三天攻不下,解围撤军。今天已经三天了,明天早晨寡人就下令撤军。你们城中百姓该守城的继续守城,不要再有疑虑。”

有一个校官请示文公:“原邑百姓明晚开门迎接晋军,我们再等一天吧。”

文公说:“守信是立国之本,民之所赖。三天期限的命令城内城外都已知晓,如果再留一天就是失信。虽然得到了原邑,但是失信于军兵和原邑百姓,寡人的话谁还能信?”

天亮了,文公下令解围撤兵,部队开拔。原邑城里的百姓纷纷传说:“晋侯宁可失掉一座城,也不失掉信义,是个有道明君!”就在城墙之上插上白旗,表示降顺,一些百姓打开城门,追赶晋军。原伯贯也觉得重耳仁德守信能力非凡,投靠晋国比跟着周王都强,就开城出降,派人追赶晋军三十里送去降书。文公接到原伯贯的降书,命令兵马原地驻扎。自己单车回来进入原城,百姓在城外热烈欢迎,原伯贯也出城迎接。文公入城,以王卿士的礼节接待原伯贯,把他迁到河北定居。

这四城八地接管之后,晋文公封赵衰为原城大夫,兼守阳樊;封卻溱为温城大夫,兼守欑茅,。每人领着二千兵马守卫这四座城池。

齐孝公在国君位置上稳定之后,也想重振齐国的雄风,恢复齐国公的霸业。自从他即位开始,先是因为齐桓公没有对鲁釐公托孤,鲁釐公因而和齐国关系冷淡;鹿上会盟没有签字,宋襄公也不满意;盂地会盟没有参加,疏远了和楚国的关系。齐孝公的政敌公子元逃奔卫国,卫国吞并齐国的盟友邢国,齐孝公非常不满意。鲁国又和卫国、吕国结盟,因而齐孝公认为鲁国有意和他为敌。齐孝公也想恢复齐桓公的霸业,他认为父亲齐桓公的霸业主要靠兵威,他也加强军队的建设,充实人马,加强训练,备足粮草。觉得内功练的差不多了,就想试试牛刀,从鲁国下手。

齐孝公在朝堂上说:“先君桓公在世的时候,每年都出兵打仗,诸侯宾服。现在寡人安坐朝堂,不管诸侯的事情,好像与世隔绝,长此以往天下不知还有个齐国。寡人想重振齐国雄风,恢复先君的霸业。当年鲁侯出兵阴谋救援无亏,如果不是国人杀死无亏,鲁国的阴谋就可能得逞。这个仇至今没报,寡人心中很不安宁。现在鲁国北面和卫国结盟,南面结交楚国,如果他们联合进攻齐国就很麻烦了。听说今年鲁国遭受灾荒,寡人想乘机出兵教训一下鲁国,让他今后老实点,各位爱卿觉得怎么样?”

上卿高虎说:“鲁国有好几个诸侯国的帮助,攻打鲁国不一定就能成功。”

齐孝公说:“就是不能成功,也要试一试,看看诸侯国的动静如何。”于是就亲自率领兵车二百乘,进攻齐国的西部。

这边齐国兵马一动,那边鲁釐公就得了到消息,立即召集百官研究如何退敌。大夫臧孙辰(死后谥字“文”,排行老二,所以后世称为‘臧文仲’)说:“现在鲁国遭受饥荒,百姓承受不了军兵的压力。齐国是憋足了气来宣泄的,我们现在不能和他们争胜负,应该说服他们退兵。”

鲁釐公说:“当然这样最好,哪有这样智慧高口才好的能人呢?”

“有,”臧孙辰说,“这个人叫做展获,字禽。他的父亲是先朝的司空无骇。他曾经官拜士师,因为见解和别人不同,不和时宜,辞官回乡。他非常有见识,派他为使者,一定不辱使命。”

这个展获展禽,就是被孟子称作和孔子等并称四大圣人之一的著名的柳下惠。他祖先是周公旦,周公的孙子鲁孝公的一个儿子名字叫展,展的子孙后代称作展氏,到展禽的时候采邑的地名是柳下,到处都是柳树。展禽死后谥字“惠”,后人就称他为“柳下惠”,他的子孙后代就以“柳”为姓。展禽是展姓和柳姓的祖先。展禽在鲁国当过士师的官职,掌管刑罚狱讼。他性格耿直,不会奉迎,与权贵合不来,特别是和臧文仲合不来,三次受到免职。但是他的道德学问很高,名满天下,连张文仲都佩服。各国诸侯都争着用高官厚禄聘请他,他都一一拒绝。他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意思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做人正直。如果坚持正直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遭遇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国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辞官之后在柳下招收徒弟办学,传授文化、礼仪。

鲁釐公说:“寡人也听说过这个人,他现在哪里?”

“在柳下。”

鲁釐公就派臧孙辰臧文仲去请,这时展禽已经八十七岁高龄,身体有病不能出使。柳下惠问臧文仲:“上卿找我做什么?”

臧文仲说:“齐国无故攻打鲁国,我国遭受饥荒兵力虚弱不想和他们打仗,请你出使齐营,说服他们撤兵。”(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