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女生小说 > 穿越之我是良妃 > 127、胤禩即位全文阅读

127、胤禩即位

康熙不仅留下了胤t即位的诏书,还给胤t留下了卫琳琅晋升孝恭仁皇后及慈纯皇太后的诏书,胤t展开一看,卫琳琅晋升皇后的那道圣旨,圣旨笔墨明显陈旧,不是最近所写,胤t仔细一看,落款日期根本就跟卫琳琅前些年升任皇贵妃的第二天。

胤t这才知道,康熙早在多年前就开始算计了,而且还拿着卫琳琅的身份来要挟自己,康熙的正室皇后之位,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诱惑?即使胤t贵为天子,自己不在乎庶出的身份,但是他也希望能够给卫琳琅挣来康熙正室嫡妻的身份,古人重正统,就算是胤t也不例外。虽然胤t知道卫琳琅根本就不在乎她跟康熙在一起,会是什么身份地位,卫琳琅暗自争宠,从来都是替他们兄妹挣来更好的生存环境,卫琳琅替胤t他们做了那么多,身为人子,怎么不会伺机报答。

而且在胤t出国以前,都是子以母贵,享受着卫琳琅的余荫,他还从来没有替卫琳琅挣来过荣光,胤t自然也想让卫琳琅母以子贵,享受一回做儿子的孝顺之心,额娘做了一辈子小老婆,如今能不能够做正宫娘娘都要看自己的决定了。

只是这件事牵扯太大,胤t想即使卫琳琅在这里也不一定会认同康熙的这份圣旨。胤t又打开另外两份圣旨来看,一份是卫琳琅的皇太后诏书和康熙自己升任太上皇的诏书,两份诏书日期一样,都是新近书写。胤t仰天长叹,康熙前路后路都已经给他堵死了,要么即位,给卫琳琅皇后正宫娘娘的身份,要么旁观,看着大清陷入混乱,连个皇帝都没有。

胤t可没有想到被康熙摆了这么一道,动用他所能够支配的力量,几乎把北京城都翻遍了,也没有找到康熙和卫琳琅的下落。

康熙一下子留了那么多的圣旨给满汉大臣们,就算是胤t想瞒也瞒不住消息,胤t府里的侧室和他们的家人自然也得到了消息,心底突然就雀跃起来,胤t除了富察氏,只有原本他的一个侧福晋一个妾室,只是她们跟胤t根本就没有夫妻之实,胤t当初走的时候也问过她们的意见,她们选择了独守空房,多年过去了,也绝了跟胤t欢好的心。如今胤t继位,身份自然不同,历史上只有一个妻子的皇帝凤毛麟角,有那么多信誓旦旦的人最后做了大事,不也违背前言,抛弃糟糠。

而且胤t妻室少也有一个好处,如今富察氏也不在身边,她们身为胤t的“侧室”,怎么也能够捞个妃子做做吧?不比当什么侧福晋的强吗?这两个女人如今无比庆幸当初的选择,更加谦卑恭敬的等着胤t的“临幸”。可是见胤t只在康熙的乾清宫找了个偏殿住下,根本就没有提接她们进宫,更别说胤t连康熙的后宫都不加封赏,更没有让那些“太妃”们挪地的打算。

她们和她们的家族早知道胤t在外立国的消息,也知道胤t被康熙摆了一道,逼着继承皇位,但是如今胤t摆明了是不想继位的。两个女人和她们的家族虽然有些失望,却也接受了现实,安稳的呆着不动,等着胤t的进一步行动。她们这些年老实,却也得到了康熙和胤t的关照,家里男子也都有升迁,生意往来等也得到过胤t和皇室的的关照,既然没有了希望,也不能够惹得胤t厌烦。

弘旺可没有想到自己一夜之间成了预备太子,回想到康熙这些年对他额外的“关照,”身上出了一身白毛汗,皇玛法这是筹备了多年的啊,早就计划要阿玛继位了,连自己这个预备接班人都培养了多年了。弘旺心里害怕,老实跟胤t交代了对康熙的猜测,胤t沉凝了片刻,康熙老谋深算,不仅用卫琳琅的身份来做交易,连自己的接班人,下一任皇帝都培养好了。

叹了一口气,胤t吩咐弘旺、弘蛟两人全力寻找卫琳琅,事关重大,若是有可能,胤t还是想听听卫琳琅的意见的。

强龙难压地头蛇,康熙即地头蛇又是强龙一只,他在大清经营了几十年,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即使胤t即位,他还是太上皇,大清第一人的地位,没有人敢正经违背他的命令。康熙准备充足,挑的人手都是对他忠心耿耿的,即使卫琳琅有心传递消息,也因势单力孤,不可能成行,再说,即使是习惯使然,卫琳琅也不敢随意的违抗康熙的命令啊掉了牙齿的老虎也是老虎,卫琳琅可不敢小瞧康熙,随意的泄露他们的行踪。

卫琳琅被康熙带着身边,一路游山玩水,混迹于百姓之中,难得的享受着期盼已久的普通人的生活,心里也不能够真正的开心快乐起来。虽然康熙不跟她说摆了胤t一道的事情,卫琳琅直觉也认为康熙突然带她出来,没有好事,绝对跟胤t有关。康熙那么勤政的一个皇帝,怎么会无缘无故的抛下政事不管?做起了所谓的员外老爷,而且这次出行跟往常一点都不同,最少跟随的人员就极少,平时也都隐在暗处,应该是真正的精英,个个身怀绝技。而且康熙此行平时也都不见半点铺排,过着跟他现在“身份”相符的生活,也不见原来替康熙传递折子的快马人员,他的折子谁在帮他批?

卫琳琅心中疑惑,却也不敢问出口,更没有那个时间问康熙。因为康熙此行只带了卫琳琅一个女眷,卫琳琅既要担负康熙的饮食起居,还要负责夜间的侍寝工作,两人日夜相处在一起,卫琳琅根本就没有离开过康熙的视线,即使想私下里传递消息,跟路人打听一下,可有京城极胤t的小道消息,也要有机会才行啊。

大清经济繁茂,生意往来等人员流动频繁,胤t又不敢发圣旨寻人,更没有动用国家军队来找人,自然不可能做到细细梳理盘查,只往他们想到的能够藏人的地方找。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康熙一国之君,熟知兵法真真假假,虚实相结合的策略,他鱼龙白服,跟卫琳琅两个混迹于乡野市井,流连于市集店铺间。即使不用隐藏行踪,胤t、弘旺他们也料不到康熙会如此明目张胆的行走于人间,虽然天地会这些年消声灭迹,但是还是有一些个不安定因素会关注着一国之君的动向,康熙曾经嘱咐过他们,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胤t断然不会想到康熙这次反其道而行之,还带着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卫琳琅,想到两人年纪老迈,恐怕会隐居休养一番,胤t只在那安静偏僻,风景秀美的地反找寻,两人心思相驳,所以无论胤t和弘旺、弘蛟用了什么办法,用了多少人,也找不到康熙和卫琳琅的半点蛛丝马迹。

倒不是胤t担心康熙会把卫琳琅怎么样,胤t是想找到卫琳琅之后,带着卫琳琅回国,康熙会远遁,自己也会,其实要不是担心和对康熙还有一丝父子血脉相连,胤t早就想带卫琳琅远走高飞的了。胤t并不担心卫琳琅不肯跟自己遁走他乡,康熙留下的皇后圣旨,胤t也没有打算公之于众,若是公布了,身为继后嫡子,他们母子更没有办法脱身了。自小跟卫琳琅相处,字里话间,卫琳琅都有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之情,而且胤t知道,面对康熙的时候,无论是卫琳琅是多么自在安然,她都有一种连她自己也没有发现的排斥感。

只是胤t没有想到,自己心里想了n次的主意,自己没有动手,让康熙先下手了。

胤t已经想好,实在找不到康熙把皇位还给他,找一个兄弟出来,把皇位禅让给他,自己就可以脱身了。胤t虽然不在大清,对大清的事情可是非常清楚,尤其是涉及到康熙和卫琳琅的。

胤t身为国君,自然不会忘记关心皇权交替,他也想要知道大清的下一任皇帝是谁,自己也好决定将来如何跟新皇相处,当初他安插在各位兄弟们那里的人手也没有撤离,他们们的性情和举动也时刻有人关注着,向他报告,所以胤t自然也会知道自己的几个兄弟中,有人可是一直关注着这把椅子的。

胤t实在是搞不懂康熙的意图,自己哥哥弟弟们一大堆,随便拉一个出来,都有能力管理大清,自己已经有了青藏开创的国家和土地,康熙何必要跟把自己推出来,跟兄弟们争地盘呢?

弘旺那把找着卫琳琅,胤t就忙着在兄弟们中找接班人。

长幼有序,胤t也不想得罪人,第一个找的就是废太子胤i。虽然康熙把胤i圈了起来,可是其待遇俸禄等都没有停,比照的是亲王例,从来也没有克扣过,可见康熙对他还是疼爱的。尤其是胤i到底被康熙手把手的教导了那么多年,对康熙的心意揣测,政绩决策都是熟知的,除了当太子多年,后来又被康熙、胤|等人逼的性子暴虐,胤i的手段和心智身份地位等,都是当之无愧的继位皇帝不二人选。何况,胤t心里也有一丝的臆想,或许康熙依然对胤i不满,听说胤t让位于胤i,会气的跑回来也说不准呢?

胤t倒没有妄想他一说胤i就会同意接收皇位,只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都要痛哭流涕,给胤i下跪磕头了,胤i也无动于衷,反而祝贺胤t得继大统。

胤i说的是情真意切,面上绝对的真诚无比,没有半点嫉妒嘲讽之情,配合着三跪九叩,大礼参拜,胤t在让下去,胤i恐怕要以死谢罪了。胤t也不好硬逼,只好偃旗息鼓。他算是知道了康熙要逃遁的原因了,康熙这要是跟自己明着来,恐怕自己也会跟胤i一样的态度,实在不行,以死相逼,而自己还不是被圈在高墙里无法逃遁的胤i,逼急了,或许先让自己得到了顶点消息,跑的那个可不一定是谁了?

皇位成了烫手山芋,胤t从胤i这里离开,侥幸的跑到了胤|处,当初他那么积极的推胤i下台,应该是十分向往这个位置的,身为康熙的庶长子,胤|继位,旁人也无话可说。而且,胤|虽然被圈多年,他也到底经营多年,朝里多少还有一些个势力,上位也不至于弹压不住底下的胤祉,胤g他们。

胤t一见到胤|先是叙旧,道了一番离别思念之情,然后才跟胤|提及康熙传位给他的消息,胤t不想让胤|以为,这皇位是自己转让的。没有想到的是,胤|听到胤t假传圣旨的内容以后,先是呆愣了半晌,后来突然仰天哈哈大笑起来。等胤t以为胤|喜的痰迷心窍的时候,胤|突然停了下来,对着胤t三跪九叩,就行了大礼。

胤t灰溜溜的离开了胤|,接着去找其他几个,胤祉和胤g更是滑头,连话都没有让胤t说,直接三跪九叩,表忠心了。他们早得到了消息,胤t正在皇位大派送。胤祉和胤g也没有想到,胤t离开大清那么多年,在大清还有如此高的声望,知道了康熙传位给胤t的消息后,文武百官竟然无一人反对,自己这些年明里暗里做的动作,恐怕都已经落在了康熙的眼里,在那些满汉大臣们那里也如同笑话一般,令人作呕。

他们自认没有胤t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够压得住那一帮子胤t带回来的青年将官,大清将来的栋梁们,自然不会接这个烫手山芋。

康熙把大清经营的也够繁荣昌盛了,在发展,也不一定能够超过康熙,何况,还有一帮子老顽固们等着胤t推翻康熙的改革,去担那千古的骂名,胤祉和胤g心知肚明,皇帝也不一定好做,还是安稳的做个太平王爷的好。

这些有心的都不要,那些没心的可想而知,更小的弟弟们还没有成年,更是不可能担负国家大事,唯一一个有点希望的胤祯已经跟胤t求情,借兵去打倭寇,人家也想自己创业了。

胤t也没有在往下跑,他也不好意思弄的人尽皆知,大清的皇位竟然被人推来让去,无人接位,

大清的那些个老旧新臣们也希望胤t领导他们,老臣还记得胤t的温润如玉,新臣们佩服胤t的杀戮决断,都说康熙传位给胤t,是圣明之举,他们根本就不管人家胤t已经在外立国,纷纷恭贺新皇胤t,催促胤t赶紧登基。康熙已老,传位给下一代势在必行,可是他迟迟不立太子,万一哪天突然离去,储君之争,势必会引起风云变幻,若是无人能够压制,最后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谁也难料啊。前几年为了太子之事,落马了多少“有心之士”,如今留在朝中的大多都是“有眼力见”的老家族们,康熙突然禅位,也等于是让他们放下了心中吊着的一块巨石,终于可也大口的喘气了,睡觉也不用担心,家族里的糊涂虫们站错了队,连累自己尸骨无存。

但是胤t志向根本不在大清,不管满汉大臣、宗亲王爷们如何催促,胤t只是不应,坚持要先找康熙为上,只是有心之人发现,胤t不仅忙着找康熙,还忙着皇位大派送。这些个“顶梁柱”们得到消息,赶紧开了个碰头会,生怕夜长梦多,商议胤t登基事宜。

康熙其他的儿子们虽然个个能力出众,却也都是伯仲之间,谁也难于压制住谁,万一胤t把皇位“送”出去,难免会引起内乱。安逸日子过久了,即使曾经嗜血的满人后代们也不想发生战争,当务之急,应该赶紧催促胤t上位要紧。

胤t即位众望所归,胤祉和胤g心里不甘,却也不敢跟胤t叫板,胤t的皇位是康熙自愿禅让,而且如今康熙并没死,胤t到处推让皇位的举动虽然不一定会惹怒康熙,他们敢接位,康熙却绝对不会容忍。胤v,胤祥他们跟胤t关系从小就亲近,胤祺和胤也因为胤k和卫琳琅的原因更是跟胤t绑在了一起,他们自然是欢迎胤t做皇帝的,连一向野心勃勃的胤祯都十分明确的表态,听从康熙的旨意,坚决拥护和服从胤t的领导。

国不可一日无君,积压的公务也得有人批复,胤t并不是多么铁石心肠之人,架不住众人请命,赶鸭子上架,胤t愁眉苦脸的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胤t到底是不情不愿,大臣和宗室王爷们力主要举行盛大的登基大典,也被胤t力压,改成了有史以来最简单的继位典礼,只是念了康熙的禅位诏书,换了龙袍就了事,什么即位后大肆封赏的事情都撂在了一边,明摆着是要软抵制康熙的禅位了。

胤t如此,满汉百官,八旗各大家族和各位胤字辈的兄弟们也识趣的无人建议些什么,每日跟康熙在时候一样,照常上下班,递折子,各自办好自己手头的事物,在朝堂上也会为了顶点芝麻绿豆大点的事吵的热火朝天。等退朝回家后百官们就会心情愉悦的命下人沏一壶热茶,磕点瓜子,吃点点心,坐看康熙和胤t斗法,心里也暗自压大小,赌谁能够胜利。

毕竟皇帝和太上皇互相推让皇位的事情古今罕见,他们能够有此荣幸恰逢其会,也算是三生有幸了。

大清一派和乐祥和之态,普通百姓们更不知道大清已经改朝换代,连刚刚上任的太上皇和太后也一起失踪了。

康熙这一失踪就是五年,期间卫琳琅也知道了胤t即位的消息,毕竟皇帝换人做的事情不是那么好隐瞒的,即使胤t不愿意公开,逢年过节及圣旨批复落款,和年号的更改都会跟百姓们公布。胤t即位没有瞒过几天,大清的百姓们都知道了,胤t见找不到康熙的行踪,也死了心,接受了现实,公布了康熙给卫琳琅封后及康熙和卫琳琅太上皇,皇太后的那几道圣旨。

胤t也补了新帝即位后的一应封赏赐爵,大赦天下等,带着文武百官祭过天地祖宗的同时,胤t宣布了立了弘旺为皇太子的圣旨。胤t也开始着手培养弘旺,他打算把弘旺尽早培养成功,接替自己的位置,自己还是要回去跟富察氏团聚的,胤t自然还是不放心自己打下的江山,那边还有自己的发妻和年幼的子女们。

弘旺到底是被康熙悉心教导了几年,什么东西一接手很快就会,只是缺少历练和威严,胤t并不跟康熙一样,拘着弘旺在皇宫,放手大胆的让弘旺担任各种职务,亲自处理事物,体验民情,了解民生。

改朝换代这么大的事情,即使康熙一再隐瞒,她也能够从别的地方听到一些个消息,卫琳琅听说胤t当上了皇帝的消息后,差点傻了,当时就吓的给康熙跪下,嘴里求饶道:“皇上饶命。”卫琳琅心里惶恐,也不知道胤t是如何上的位,她倒是知道胤t回国带回了不少的人,他们跟着胤t多年,别是帮着胤t阴谋逼宫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