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游戏小说 > 风雨人生路 > 第1000章 第118章万人同挤独木桥全文阅读

第1000章 第118章万人同挤独木桥

万人同挤独木桥

我知道小肥仔王强,在凤山“三八猪场”插队两年了。在1月份这场十年“文革”后的首次高考,他也和该场的知青一样,报名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

但复习才一个月,许多以前学的知识,都还未复习过一遍,就仓促上了考场。自然也像许多考生一样,名落孙山。

我还从妈那里知道七妹王卓,她并不报名参加恢复高考招生的应试。顿时之间,我感到有点奇怪。所有知青,都热闹地参加这场高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她毫无兴趣呢……

由于教育战线刚开始“拨乱反正”,受到时间、教材、考生诸多因素的制约。考试不便在全国统一进行,只能由各省、市、自治区组织安排命题、考试、阅卷和录取等一系列工作。于是,我们广西的招生工作,也像全国其他省市一样。

后来,高考结束才知道,1977年1月份广西高考的各科试题所考的知识,大都是初中知识居多。按照七妹王卓当年的实力,可以报考艺术院校所喜欢的音乐和舞台表演之类专业的。

要知道,艺术院校的文化考试的分数线都不高,她完全可以上分数线的。

一贯以来,王卓都是从事文艺宣传队的舞台表演的。她的表演水平也不错的,一些认识她的内行人,都暗地里在赞扬她。

特别是,回乡插队后,她曾到大队菠萝场参加大队“表忠队”,又到大队学校代课教过音乐。回生产队后,又被抽调到枝柳铁路的文艺宣传队。回来后,又继续参加疏通南流江工程指挥部宣传队。

因此,她的文艺专业水平,她在众多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中,一定是出类拔萃的。她要是报考音乐、表演等专业,其录取的概率肯定很高。因为,这些又正好是她的特长和爱好。

后来,她曾多次说过,与她很要好的王力平甚至连初中都没读过就下乡插队了。她反而敢于大胆报名参加高考。又是她帮忙到招办为她捞到报名表的。最后,她考上了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

因此,七妹这样胸无大志,让我知道后,一时之间,心里感到很是让人失望和纳闷不乐。

大侄子王河,也只是县服务公司的临时工,他都敢于大胆报名应考。不到一个月的复习时间,却让他考上了玉林师专数学系。充分说明,也是他的大胆选择的结果。

俗话说得好,“过了这村,可就没有那个店”了。人生的机遇往往不会大多,错过了,就懊悔莫及。因此,“有机不可失,无机不可冒失”的这句名言,的确是深有哲理的。

有诗叹曰:

高考恐惧无敢报,机会丧失奈无何;

人生道路仅几步,后悔莫及已错过。

虽然,1977年的这场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1月份的冬天举行。全国总共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按照当时的办学条件,只能录取不到0万人,还不到百分之五的入学率,可见竞争的残酷。

当国家决定恢复高考消息传出,凡有资格报考的人都蜂拥而至。甚至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大家携手同进一个考场,一块来挤“独木桥”,来跨越这道“穿草鞋”与“穿皮鞋”的“分水岭”。

从而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们,重新拿起丢开多年的书本,纷纷加入求学的大军中去。

要知道,粉碎“四人帮”才刚开始的“拨乱反正”,受到时间、教材、考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考试不便全国统一进行,而只能由各省、市、自治区单独组织命题、考试和阅卷一系列工作。

但半年后的1978年7月所举行的全国高考,可就不一样了。

根据各地要求,高考必须恢复“文革”前的做法,由全国统一进行,而不是由各省、市、自治区单独命题、考试和阅卷了。

这样一来,1978年的高考试题难度,就会比1977年难多了。

此时,小肥仔王强才刚二十岁,由于复习时间短,且又仓促,加上又没有一套完整的复习资料。第一次考不上,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从旁鼓励他,分析他存在问题和有利条件,在第一次高考失败基础上,制订好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抓紧半年时间,争分夺秒地备战,积极参加1978年7月举行的全国命题的高考。

顿时之间,想到自己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到考场上一块去跟他们共同比拼地揍热闹了。

但凭着我十多年来,所积蓄的自学和复习的经验和教训,以及积累的一些资料,好好地奉献给这些年轻人。让他们去完成当初我想完成,而又没办法完成的事情。

要知道,当时高考复习资料是极其匮乏的。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各个出版社要重印过去出版过的高考资料的话,由于当时印刷的纸张极其缺乏,加上印刷技术又是采取“捡铅字排版”落后方法印刷的。另外,一时又没有人新编写的资料出版印刷。

要知道,全县各间高中的高考补习班,像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成立起来。

我的印象中,补习班大多都是该校历届毕业生。因此,年龄差别也比较大,班额中的复习生有多有少。一般公社高中,通常只是分为理科班和文科班。因此,补习班座位都是坐得满满的。

但担任补习班的教师,一般都是教学经验丰富,学历层次较高,教学积极负责,常常是学校的教学骨干。课余饭后,加班加点。甚至连星期天和节假日都不休息。这都是常态。

实际上,不论是白天和晚上,他们一直都与学生同甘共苦地战斗在一起。他们却从来都没讲报酬,只是心甘情愿地默默无闻在做无私奉献。

为什么他们会如此卖力干呢?道理很简单。由于动乱的十年“文革”,消逝了他们的大好青春年华,现在有机会重新奉献给年轻一代了。这就是他们普遍的思想境界。

于是,大家就是以这样的思想境界,埋头苦干,竞竞业业地辅导学生,让他们参加高考,以优异成绩让国家挑选。

有诗叹曰:

师生备战为高考,日以继夜争分秒;

大好年华早失掉,万人同挤独木桥。

凤山回来后,我就萌发了一种冲动,争取春节前将我所积累的高中数学资料整理出来。有了这种打算,我便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日以继夜地工作。

我认为数学资料中最有指导价值的,应该是历年高考招生数学试题。主要问题是没有详细解答。重新将它们解答出来至少要半个月。但我负责的毕业班教学也很紧张,只好不辞劳累地加班加点干了。

我便充分利用茶余饭后和清晨早起的习惯,将1956年至1966年的全国高考数学试题包括它的副题详解一遍。从中较对试题有没有错误,以免误人子弟。

其中,1964年开始,在正、副题中的附加题,分值虽是10分,但难度极高。做起来有时也感到相当吃力,但我还算解决了。就这样,两个星期后,就顺利完成了,一时之间,心里是多么高兴和开心。

随后,我跟黄佳晋校长和志辐老师他们商量,并提出我的意见:

“现在,我已将历年来的全国高考数学试题收集好,并做了详解解答。准备油印装订成册在县内出售。以帮助今年考生了解历年的全国高考数学试题的要求,也可作为指导高考老师参考。我想将它做为初中勤工俭学的一项收入,大家意见如何……”

话音未落,他们都表示完全赞同。

于是,我喜出望外地说道:

“现在就开始刻写蜡纸,争取春节前全部印刷并装订好出售。大家意见如何……”

就这样,在学校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下,寒假前我就将蜡纸刻写好。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天河和林俊他们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不几天,就各自到学校报到去了。

此时,学校正少了一个理化老师。后来,学校和大队讨论后决定,由197年东平高中毕业,原来良荔初中第一班的下荔枝塘的林国盛代替。

林国盛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个头不高,脸孔方正,面带笑容,对人和蔼可亲。我跟他初次接触就感到他是一个虚心好学的人。日后,一定能够接过林俊的理化教学重任的。

放寒假后的第二天,我和志辐老师商量决定,利用两天时间,迅速印刷和装订好这份《历年高考数学试题及解答》。

为此,我便提出我的意见:

“东平农场学校的戴大科校长跟我很熟悉。我想到他的学校进行印刷和装订。只要两天就能完成任务,大家意见如何……”

大家听了后,完全赞同我的意见。

第二天一早,我和志辐老师,以及志莲,志才,国盛,祖端等初中老师,一块前往东平墟去。首先来到供销社百货文具店,购买所需要的印油和纸张。

要知道,当时纸张很缺乏,只能使用亚山糖纸厂生产的蔗糖纸。这种纸有一面很粗糙,只能用光滑的那面印刷。

将纸张运到农场学校时,就看见戴大科校长在学校门口处热情地接待我们。当我们说明来意后,他就马上腾出一间教室专供我们印刷和装订使用。

很快将教室桌子和椅子移好。随后,又将印刷工具摆放好,就马上开始工作。志才和国盛负责割纸,我和志莲祖端负责印刷。志辐老师负责做后勤炊事工作。

要知道,这次准备印刷700份。东中计划分配150份,县教教研室陈锡宽寄去150份。另外,400份就留下来做零售了。批发的每份0.5元,零售0.7元。

就这样,由于分工协作得好,中午时候,已经印好近四分之一。

中午休息时,突然发现教室旁边一间办公室内,有个三十左右岁的年轻老师,正在里面专心致志地关门闭户学习。我们看见后不便打扰他,就不入内了。

中午饭后,我跟国盛进到小房间一看,原来正是东中教英语,又是农场学校初一年级教数学的佘老师爱人秦昌凤。

此时,他正在聚精会神复习英语和默写英语单词,说是准备报考研究生。要知道,研究生和大学本专科生一样,已中断十年未招生,今年才开始实行招生的。

看得出,秦昌凤老师也是一个“有志者事竟成”的那种人。我佩服他的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此时,我们不便与他多交谈,以免打扰他,就退了出来。

下午,我们又继续像早上那样忙个不停地干。到了晚饭时,已印完了大半的任务。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又从学校来到农场学校,干到中午时候,印刷任务已经全部完成了。此时,剩余下来的工作就是捡页码分本装订。因此,必须将全部桌子摆放好,按页码顺序捡好后,最后才能装订成册。

突然之间,我灵感一来,就想请秦昌凤老师帮写一篇几百字的“前言”。我跟他说明后,他在桌子上迅速地书写起来。不一会儿,就写好交给我。我马上刻成蜡纸后,就装机印刷……

到了七点钟光景,此时,志辐老师已经做好了晚饭。

今天的晚饭,也许是为了庆贺我们两天工作的辛劳和任务已顺利完成,志辐老师还特地杀了个真西洋鸭,亲手做了两大碗可口的“姜糖鸭”给大家尝尝。我们请特地请了秦昌凤老师一块入席。

此时,好饮两杯的志辐老师和志才老师,他们还兴高采烈地干起杯来……

正是:

当年高考缺资料,解答试题独自搞;

刻印装订似工厂,两天完成众欢笑。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