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游戏小说 > 风雨人生路 > 第三十六章一九五五年寒假之纪事(2)全文阅读

第三十六章一九五五年寒假之纪事(2)

第三十六章一九五五年寒假之纪事()

(16)年后有空去亲访

那已经是过了1956年的春节以后的事了……

此时,在年前回去过春节留校的几个同学,这个时候也都已经陆陆续续地返回到学校来了。

有一天晚上,我们一块在教室上自修时,雷道德同学便对我说道:

“亚飞,要是有空的话,和你一起去我们鸡塘玩玩好吗?路程不是很远的,早上去,下午就可以回来了……”

“好吧,你的意见是决定利用什么时候去好呢?”

当我听见雷道德同学这么一说,总是觉得天天都泡在学校里,十分无聊。如果有空的话,能到外面去走一走,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能开开眼界,长长见识,还能开开心,对于自己来说也大有好处呀。

于是,我随即便满口答应了他。

“那就明天去吧!”

他便爽朗地回答我。很快地,大家便马上确定了出发的时间。

到第二天吃了早饭以后,我、道德和家与道德同村的工友雷行电一行三人,便离开了学校。

随后,我们出发的路途,刚好就是沿着去年去文地参观修筑黎湛铁路时的那条道路去鸡塘的。

转眼之间,我们便已经走到了立石的那座石桥头了。

于是,只见雷道德同学随即便指着靠近路旁边的一座大村场对我说道:

“这座大村场就叫做文盛堂,是附近立石一带有名的大村场。也是张九鑫同学家所在的村子……”

当时,我便往他手所指的那个村子的地方粗略地看了一眼。顿时便立即觉得,这真不愧是远近都难得找到的一个好大的村场,可真是要比凤山墟对面的鸭炉村还要大哩。

我一面在聚精会神地观看;一面便继续在不停地赶路。此时,只看见沿途一带的村庄上,到处都还遗留着很多在过年时留下的痕迹和景象:

……在村子里,家家户户的大门上还贴着鲜红的对联、门神、利市钱;有些人家,还有大年三十晚上,由于烧炮竹时留下满地红纸堆积的鞭炮灰。

不时,还在路上遇到不少肩挑‘格箩’,携男带女,串亲走戚的农村妇女。她们似乎是刚从娘家探亲回来,或是才出门去似的。这其中的许多情况,我那就不晓得了……

过了立石以后,我们便往右边的一条山间小路走去。

大概又经过了十多分钟左右的时间,便看见两边的山岭上,全生长一片片茂密的山竹林。这些连绵不断的山上那大片的竹林,我便从来也未曾看见过。

过去,在家乡所能看见到的竹子,都大多是种在村旁、坑溪和池塘旁边。基本上来说,都没有在山上大面积进行种植的习惯。这里的情况,是否与当地人们的习惯或土质有关呢。那我就不得而知了……

难怪,凤山地方的人都称赞道,鸡塘人是“靠山食山”的典型范例。要知道,那时候要是每逢凤山墟日到来之际,你便会看见在凤山街上所摆卖的竹子或竹制品,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全都是鸡塘人拿出来摆卖的。

我再往山上细细地观看,便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奇特的现象。就是在山上还有不少空隙的地方,几乎已经被开垦出来了。并且,全部都种满了木茹。

我再仔细看看,已经有不少种下去的木茹成熟收挖了。只是留下了不少干枯的木茹茎在乱七八糟地丢在地上。

这也许,又是鸡塘人的一个“靠山食山”的典型例子吧。

此时,在那些冬闲的田垌中,大多数稻田已经耕犁完成,正在准备进行冬季的稻田‘晒雪’。因为,凡是经过“晒雪”后的稻田,明年禾苗的长势就会特别好。过去,我在家乡时,村子上的人往往都是这么干的。

另外,还看见有不少的田块中,全都已经种上了冬豆、四月茹、大麦、小麦、萝卜、油菜之类的冬种作物。

可能是由于刚刚过了年后,且又正当是冬闲时节的原因,田垌上几乎看不见一个农业社的社员在干活。只是看见在不远处,有几个老大爷正在山岭的旁边那些空闲的草地上,在进行放牛和闲聊……

“亚飞,前面左边的村子,便是你班上的王文辉家里,是否进去玩玩呀?可能他也正在家里呢!”

雷道德同学一边指着左边的那个小村子,一边对我说道。

“也好吧,你便带我进去看看。既然都来到家门口了,也不进去看看,要是他知道后会怪我的。”

于是,我只好答应和他一块进去。此时,雷行电有事,他便独自一人首先回家去了。

我们两人过了村前的那条小坑溪,再经过几块村边的田块后,很快便踏进到村子上的‘厅厦’去。

“王文辉在家吗?有客人来了。”

雷道德同学,便马上往屋内喊了一声。

随后,只见王文辉慢慢地便从屋内走了出来。当他一看见是我们俩人,便惊讶起来,心想预先又不打声招呼便到了,真是……

他简单问了几句,便热情地忙着招呼我们进到屋里去。

过了一会儿后,道德便说:

“王文辉,我还要回家就不在这里玩了,你好好招呼亚飞吧,我先走一步。”

当他说完以后,便就离开了。

一会儿,王文辉的母亲从厨房里走了出来,便问长问短地唠叨了一阵以后,就热情地在招呼起我来。

我似乎曾经听人们对我多次说过,大凡是那些山里人,大多都是十分好客的。现在看来的确一点不错。

此时,当我一眼看见了他母亲时,开始真有点不敢相信,怎么会这么老相的了。实际上,她今年最多才四十多岁的年龄。但是,现在看上去倒像是五十开外的老太婆一样了。

她的个子在女人里面并不算是很高的,看起来似乎还稍有点驼背。那稠密的头发已有些灰蓬蓬的,并还在其中已夹有少数不多的白发了。

在她那双浓厚的眉毛下,有一双大而黑的眼睛陪衬在方圆的脸盘上。

可是现在,她的眼角己镶上了密密的皱纹,本来那双水灵灵的眼睛,现在也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只剩下善良的接近迟钝的柔光,里面像隐藏着由于经历许多艰辛劳累后,而流露出有一种说不出来有种苦涩的感觉一样。

不难看出,在年青时候她一定是一个美丽和善的农村姑娘。

当我对她说明,我和王文辉是同班同学时,她顿时显得高兴异常。于是,她便担了一张长条凳,让我在屋内的桌子旁边坐下,便回厨房里去了。

我们随便坐了一会儿,说说一些家常话后,便随便走到村边附近四处逛逛看看。不时地,王文辉同学便以主人的身份,兴致勃勃地对我介绍他村子上的一些情况。此时,我一边专心地听他说,一边还不时地向他问这问那……

他都不厌其烦地耐心地把他所能知道的一切,全都一五一十告诉给我这个不速之客知道。

原来,他所在的这个小村子是一个只有五、六户人家的穷山沟。村子上的人主要的生活来源,便是靠耕种一些门口田和十分瘦脊的山冲田。

同时,每年不得不依靠附近这些山岭上,所种下的是那些前人留下来的竹林,进行谋生。他们就这样祖祖辈辈艰难地过着一般农村贫苦人家所过的贫穷日子。

直到解放以后,特别是经过农业合作化他们的生活才渐渐地好过一点。但是,仍旧还是贫困和落后,更谈不上温饱。

难怪,王文辉同学他曾在《金色年华》一书的《往事回忆》一文中,说到过:

“……我在学校总是吃丙等饭,每餐两分钱的菜。但因家里贫穷,缺衣和鞋,就是春夏秋还是穿木屐,只有冬天才穿胶鞋……”

此时,我俩一边说,一边走。不一会儿,便走到离村边不远的一间较大的房子里。于是,他便主动带领我进房子去看看。

“啊,原来这是一间造‘福纸’的民间人工作坊。它造纸的主要原料,一定是漫山遍野的竹林。造纸工人再经过一系列的造纸的工序后,便做成了人们常用的‘福纸’了。”

我刚刚一看见房子里的那些设备,便大概知道了这里的情况。于是,随即便说了这么一句。王文辉同学也便头了点头,表示赞同我的这种说法。

这时候,我看见屋内有两个造纸工人,正在忙忙碌碌地工作。

只见王文辉同学与他们打了一声招呼后,便走近前去,仔细地观看了他们具体操作的全过程。

我看见,他们正在用一个小铁丝编织成像筛一样的长方形工具,从纸浆池中取出纸浆并过滤了水后,再将成形的纸倒到一张放纸的长方形木板上。这样,便一张一张地叠了起来。

最后,拿到房子外面的地坪凉干,晒好,就成了‘福纸’。

此时,我心里便想:

“在房子墙角处,所存放的那一大堆已制成了的‘福纸’,一定是经过这样的过程制造出来的。”

大家玩了一回后,我俩便往回走。待回到村上上时,他母亲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中午吃的午餐。

我看见在桌面上,除了放上刚刚煎好的两大碟年粽外,还倒了两大碗茶,里面还混杂着未经过滤后的茶叶片。

他母亲热情地招呼我,和王文辉同学坐在桌子旁一块吃。说完后,她却又马上忙着去猪栏喂猪了。

我俩吃得很香甜,吃着吃着,便把这两碟年粽吃了个大部分。

我随即便问王文辉同学一句:

“似乎这些年粽,全是用木茹粉做的皮吧?”

“不错,我们村子上的人,都喜欢用自已盛产的木茹打成粉,在逢年过节时用它做粽子之类的食啦。品可能因为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便也没什么。跟用糯米粉做的差不了多少。要是在饥饿的‘三黄四八月’的时候,如果没有那么多米吃,还得用它来做主粮准餐呢……”

王文辉同学像个厚实的农家子弟一样,与我聊家常似地滔滔不绝讲了起来。

随后,他呷了一口茶后,接着又继续说下去:

“家里喂养的猪、鸡、鹅、鸭等家禽家畜,也常常用它作为主要的饲料。在每年各家各户都会收藏有一两千多斤以上的木茹干。要是吃不完的话,通常还要担去凤山、宁潭、英桥等墟场出卖哩!”

王文辉同学说完了后,随即便回到厨房去了。

不一会儿,只见他正端着一碗煲熟的热乎乎的木茹块,上面撒了一把葱花,还特地放了几点油,摆放在桌子上让我吃起来。

此时,我己经吃得差不多快七、八分饱。但盛情难觉,只好装样地随意吃了几块尝尝新鲜罢了。

快到了下午三点钟光景,道德和行电两人便在村边大声喊了我一句。当时我便知道,一定是他们通知我回学校了。于是,便向王文辉同学母子俩,说了几句辞别的话语之后,便从厨房里面走了出来。

她们一直送我出到村门口处时,他母亲还一边千叮万嘱,要我下次有空再来玩。于是,我便满口地答应了她老人家的一番好意……

可见,在山区里常住的农村人是多么善良、纯朴和好客呀!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时间重去他们家了……

但是,几十年以来,特别是在中学时代,我却与王文辉同学便结下了非同一般同学的情缘。甚至是到了同胞兄弟一般的友好境界。从而,真正成为了老话所说的那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忘年知交这种地步了。

正如,王文辉同学后来在《往事回忆》中所说的:

“……在初中阶段,我们两人中,还留下许多同学之间终生难忘的情谊,这不过是其中的一件罢了。

“现在,想起这些往事,真象是昨天发生的一样,觉得特别美好。仿佛又回到那个天真浪漫的少年时代。

“……这些,都是同学的感情,朋友的真情,也是同姓兄弟之情。当年,你大力帮助和鼓励了我,使我终生难忘……”

正是:

同窗好友在鸡塘,年后有空去亲访;

一路风光四处看,吃粽品茶聊家常。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细看下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