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游戏小说 > 风雨人生路 > 第五章解放前夕在博中的见闻(3)全文阅读

第五章解放前夕在博中的见闻(3)

第五章解放前夕在博中的见闻()

()创办功臣是陶公

后人有诗赞曰:

一九二四建博中,创办功臣是陶公;

饮水怎忘挖井者?白州文化永先锋。

操场气氛变异常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每天的清晨,在当刚刚听到学校的第一声清脆的起床钟声响过后,父亲便是第一个起床的。随后,他就把我从梦中吵醒。

然后,便按照父亲一贯以来在平时对我进行的严格训练“项目”,迅速地从上爬起来,随手挂好蚊帐,叠整被子,穿上衣服,洗面漱口……

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要做的事,都是到了博中之后,父亲就强调要求我,一定要不扎不扣地从头学会做的。但是,对于小伊妹来说,就并非如此。而是随她的意愿要睡到什么时候都可以。有时候,在我心中觉得有点不大公平……

当年,在当我起床并按规定完成了父亲所要求要做的一系列“任务”以后,常常便走到内操场一带,兴味盎然在观看全体学校师生进行唱国歌,升国旗活动。最后,还聚精会神地在一旁观看父亲给师生们领做早操时的壮丽情景。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今天早上内操场上的气氛,跟平日里显得有点反常。不仅停止了全体师生常常进行唱国歌,升国旗的日常活动。而看见在内操场上,四周一点嘈杂声也没有,到处都呈现出一种十分庄严、肃穆的气氛。

此时,全校一千多名师生员工,正在整整齐齐地集合好队伍后,静静地聆听高福桂校长对全校师生员工们的讲话,他的讲话的声音变得极其低沉而又显得极其悲痛。

因为,由于我距离他们太远,几乎听不到高福桂校长他正在对全校师生都说了些什么……

出于一种新鲜和好奇的心理状态,我们几个教工小孩子只好走近一点看个究竟。此时,方才清楚地看见有一些学生的手中,正拿着花圈和撑着挂在竹竿子上面写着白字的蓝布条。

在每个老师的手臂上都佩带着黑纱,在每个学生的胸膛前都佩带着纸做成的一朵朵的小白花……

此时,整个学校的内操场上,早就已经失去了往日早晨所特有的热气腾腾和生机勃勃的那种气氛。顿时之间,全校都显得格外地平静,肃穆。似乎还夹带有点极其悲凉的气氛的那种忧伤情景……

我们几个教工小孩看见了此种场面以后,便悄无声息地偷偷地离开了。大家干脆一块儿地跑到学校外操场玩去。

你可要知道,因为我在老家时曾经多次看见过,每当在山岭或村庄大道上凡在竹竿上挂着白纸条、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正在披麻带孝,边走边敲打着一种深沉悲凉的铜锣声的情景时,便会明白一定是送死人“出葬”(出殡)了。

于是,我们便往往都会情不自禁便远远地自动离开,不敢雷池一步地往前进行观看。认为这是一桩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从此以后,便在我这颗幼小的心中,自然而然地滋长出一种特别害怕和恐惧的心理……

正是:

五十年前一早上,操场气氛变异常;

庄严肃穆又悲痛,黑纱白花像送葬。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

博白教育大功臣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又到了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当时,我已经调进了博中工作。在学校倡议在校园内重新建造陶公亭的时候,我偶然之间,便在陶公亭的纪念碑文上发现,原来陶生熙(即陶伯明)正好就是在1948年的10月间逝世的。

你可要知道,原来旧的陶公亭是在解放前陶生熙生前就建好了。地址就是在学校的西校园处的某一个地方建造的,也就是现在的博白镇一小的校园内。在我小时候在博中生活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常常肯和学校的教职工小孩一块跑到那里玩耍。

一直到了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期,因为西校园已经划归博白师范学校了。由于要进行扩建学校等原因,而不得不对陶公亭进行暂时的拆除。

此时,我突然之间便联想到,小时候在博中曾遇到过内操送殡的此事。我当即便问起正在陶公亭旁边休憩、又正好是当年曾经在博中读书的陈宗实老师。

于是,他便当场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真相告诉给我知道:

“那天早上在内操场集合,正好就是全校师生集体出发到城厢江南村,送陶伯明先生上山出葬……”

后来,我又在《博白县概况》的《历史人物》中知道:

陶生熙(187—1948),字伯明,宁潭乡杨青村人。清末秀才,后毕业于广西官立师范学堂。

191年,任博白县劝学所所长,倡导改蒙馆为小学。劝学所改为教育局后,出任局长,在县城创办平民夜校。推行平民教育。

194年春,创办博白县立初级中学。

197年,曾创办暑期学校,聘请留穗大学生培训小学教师。

191年后,曾出任广东省遂溪、宝安县教育局局长。

196年后,返回博白县立中学任教。

1940年,当选为博白县教育会会长。

1946年,为了表彰他对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便在博中(即今天博白镇第一小学)校园,建造陶公亭以资纪念。

正是:

创办博中陶伯明,校园建造陶公亭;

子孙后代永怀念,博白教育大功臣。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

(4)中秋放飞‘孔明灯’

有诗赞曰:

中秋放飞孔明灯,皓月繁星亮遍天;

名师带出高门徒,书本知识用实践。

游园活动中秋夜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1948年的那个中秋佳节的晚上……

当时,博中的全校师生员工,正在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学校内、外操场和各班的教室里,兴高采烈地欢度中秋佳节。

不时看见,全校师生员工不仅在纵情欢乐地在进行尝月,还举行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中秋之夜的文娱游园等活动。总之,整个校园内外,到处都充满了一片节日的欢乐气氛。

正当夜幕才刚刚降临的时候,我们这帮博中教职员工的小孩,更是兴趣盎然地分散走到全校各处去揍看热闹……

当时,我正走到了学校的内操场,顿时之间,就看见一些班级的学生,正在围绕在一起,准备放飞一种能升上天空去的纸灯笼。

此时,刚好在我旁边正在陪我在一起的志言叔,便高高兴兴地像在给学生上课一样耐心告诉我说:

“亚东,你知道吗?这种用纸糊起来做成的灯笼,也叫做‘孔明灯’。据传说,它是三国时代蜀国的大丞相诸葛孔明首先创造发明的。古代人在与敌人作战中,为了能够迅速地传递战争信息,就要千方百计地想出了许许多多的好办法去应对。其中,诸葛孔明发明的这种用纸糊起来做成的灯笼,便是其中的一种。你要知道,它是用来给自已人做信号时使用的,相当于今天所使用的‘信号弹’。这种纸糊成的灯笼,在当时就发挥了它原来意想不到的很好的作用。于是,后人便称这种能够升天的纸灯笼叫做‘孔明灯’……”。

顿时之间,我倒感到有点奇怪起来,为什么在纸灯笼内只要把几支小蜡烛点燃了,待过一会儿,灯笼内部受热以后,纸灯笼它就会能慢慢地自动地升上天空去呢?

当时,对于这个纸灯笼能够升天的原因,我一直都是想不明白。有时候,就简直是到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步。

此时,我又发现在内操场中央,正在围坐着好几堆准备放飞纸灯笼的一大批学生……

不一会儿,我便看见全校总共有七、八个纸灯笼,正在徐徐地升飞到天空中去。在纸灯笼内的蜡烛光照射下,几乎亮红了半片天空,正在和天空中那皓月繁星交融在一起,简直是好看极了!

就在这个时候,在那风清月皎的夜空中,渐渐地便有些微风吹来。此时,这些纸灯笼,便随着微风的吹拂下,轻飘飘地向着西北方向,慢慢地飞去……

后来,逐渐地便全部都一块消失在这广阔渺茫的夜空中去了。最后,只剩下一轮圆盘形一般的皎洁明月,和那广漠夜空中的闪闪繁星……

当时,在校园内外到处都站满了不少观看热闹的学生、小孩子。其中甚至还有不少是大人。

正是:

游园活动中秋夜,灯笼蜡烛被点燃;

徐徐飘往夜空去,轻风吹拂己分散。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

灯笼为何能升空

转眼之间,大概又过了若干年以后,已经是到了上个世纪的1956年了。那时候,也就是我已经在凤山初中读三年级了。

记得,有一天上午,我便在下了课间休息的十分钟,就随便地问了上我们物理课的李登瑚老师,一个小时候在博中的中秋晚上,学生们一起放孔明灯遇到那个不解问题:

“李登瑚老师,向你请教一个在小时候弄不明白的问题。请你跟我说说,‘孔明灯’为何能够飞升上天空中去的物理原理吧……”

于是,当时李登瑚老师听我说完了后,便耐心地结合刚刚学过的物理学的热学中有关的知识,马上给我解释地说道:

“这些古代放飞的‘孔明灯’,能够在点燃了小蜡烛以后,使它受热能飞上天空去。便是利用了物理上关于热气球的‘冷缩热涨’的原理做成的……”

当听了李登瑚老师的中肯详细的解释以后,我心里顿然便浩然开朗起来。此时,我才恍然大悟地真正懂得了纸灯笼,它能慢慢地升上天空中去的真正的原因所在……

于是,我当时心里便想:

“在解放前,博中师生就能够做成了‘孔明灯’升天。可见,当年博中师生就已经能够把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真正结合实际,并学会运用到实践中去,能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了,这可真不简单。他们这种学习方法,便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啊……”

渐渐地,中秋之夜已经快将要过子夜十二点钟了。但是,学校四周的人们,还是依依不舍地不愿散去。

有些人,他们拿出草席铺放在地上,大概是准备整个晚上都在野外,进行在赏月之中度过的吧。毕竟“月到中秋份外明”嘛,这么难得的好机会,不进行欢庆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之夜,让它就这样白白地溜走,该多可惜呀……

此时,我的确感到实在是有点累,也将快要顶不住了。于是,我便独自一个人回到房间准备睡觉去。

当父亲看见我回来了,便高高兴兴地把学校发给老师的中秋月饼拿了出来。随后,便给了我一个。

小伊妹不知什么时候就回来了。并且,此时她已经进入了梦乡……

但是,只见在她的手上,还拿着可能是女同学给她,但还没舍得吃完的半块月饼。并把父亲给她的那一个月饼也留了下来,小心地放在她床头上的一个精致的小木盒子里收藏着。

其实,这也许是我平生第一次品尝月饼。远比在农村的中秋晚上,所吃的那些“光芋”好吃得多了……

正是:

灯笼为何能升空,不明道理想不通,

长大以后问老师,物理知识在其中。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