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宋武演义 > 第120章 跨海进攻 新政治门阀士族全文阅读

第120章 跨海进攻 新政治门阀士族

水军的建立进行的很快,战船建造也主要是巨型的,其它主要还是以北伐时的船代替,修整一番继续使用。沈田子和孙处日夜操练,没多久就训练了两万精锐水兵。

五艘高十几丈的楼舰也交付使用,沈、孙两位将军在刘裕亲自送行下,浩浩荡荡的走海路直奔广州卢循的大本营番禹城。

刘裕又安排刘藩、刘敬宣和孟怀玉在卢循的屁股后面一路追杀。

战报一道道从前方传回,沈田子成功攻占了番禹城。与刘藩前后夹击杀死了徐道覆,在追击卢循的过程中,孙处病死。

荆州的刘道规也数次击败了卢循,并且斩杀了桓玄的儿子桓谦。

桓谦是先投奔了大秦姚兴,后又投奔谯蜀,借谯蜀的兵力要夺取荆州,被刘道规给打败了。

一系列的战功,朝廷的封赏又下来了,封刘裕太尉。

刘裕极力推辞,坚决不接受。

说道这里也许会有人认为刘裕有点做秀过头的感觉,其实不然。

刘裕推辞的原因是他要的根本就不是这什么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太傅、大将军这些虚头八脑的荣誉,他要的是皇帝的位子。

如果给刘裕一个丞相、相国或者赐个九锡啥的,你看看咱家刘裕会推辞吗?

刘裕现在的实力和势力已经达到了第一权臣的高度,别说百官了,就是皇帝也必须听他的。

那他为什么不自己出面让皇帝赐个九锡,或者禅个位?这么做会有人反对吗?会有人敢反对吗?

没有,真的没人敢反对。这些士族当初被王敦、苏俊、桓温这些人杀的太多了,这些都是血的教训,能记不住吗?

既然没人反对,那刘裕为何不去做呢?

他不敢,因为有一面离他非常近的镜子摆在眼前,桓玄。

桓玄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且人家的家世也是一等的士族,可是依然被刷到了台下。

在这个门阀士族当权的时代,不能得到士族的支持根本就做不稳位子。

这个病根往前数,一个个的算,最终就会算到曹丞相的头上。

曹丞相是汉朝的丞相,人家的权势高到了何等逆天的地步,但是他到最后闭眼的时候也只是个魏王,王爷而已!

他不想做皇帝吗?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得不到大地主的认可,得不到士族的认可。

曹丞相的儿子曹丕在父亲死后,认真总结了他老子的不足之处,终于找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只要给这些当官的足够利益,他们就会支持你。

所以曹丕和吏部尚书陈群弄出了一个拉拢士族的选官制度,《九品观人法》,又叫《九品中正制》。

中正是个官名,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权利就在中正的手里。

中正由现任的官员担任,他们负责选拔推荐人才给中央。

这个制度很好,对现任当官的来说非常好。那些被他们选拔推荐的官都是他们的门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中正为核心的利益集体,有效的保证了现任官员永久的利益。

多好的制度啊!施行吧!所以这些士族官员一致的认为,曹丕有当皇帝的资格,所以汉帝就禅位了。

大汉的江山改了姓曹。

从此以后,皇权旁落,只管享乐。士族不断的利用手中的权利发展家族的势力,渐渐的就形成了世家、士族。

世族和士族是不一样的,当官的都可以成为士族,但世族必须是累世当官的家族,起码也得三代当官吧!

这士族、世族中有个司马昭的,他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懿的儿子。

司马昭也想当皇帝,当皇帝的心思连过路的人都知道了。即使这样,他努力了还几次也没成功。他也生了一个好儿子叫司马炎,这个司马炎在他爹地后认真总结了经验,以曹丕为偶像,在九品中正制后面添加一条:只有现任官员的后代才能被评为上品。

九品中的上品都是自己的后代子孙,这个真的不错,马上施行这个法令吧!

这些士官纷纷要求魏帝禅位给司马炎,从此曹魏改成了*。

后来永嘉之乱后,琅琊王司马睿跑到了江南称帝,得不到当地士族的支持非常的苦恼,同样出身琅琊的王氏集团看到了机会,给司马睿包装了一番后,才的到了士族们的支持,从此琅琊王氏强势崛起,控制了大晋的朝政。

后来王导死了,又出了外戚庾亮,桓温、谢安这些大权臣,那个都是不拿皇帝当棵葱的主。

现在到了刘裕这里,士族、世族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他们的根已经扎到了岩浆层,在这些士族的眼里,家族的利益是大于国家利益的,只知家不知国是这个时代独有的特色,别无分号。

刘裕的权力是大,但是仍人不被士族们认可,因为刘裕没有拿出让人家支持的理由来,也没有给这些世家一个很好的有无限光明的政策出来。

功劳,这个东西对于这些家族来说不值钱,一文不值。

刘裕凭借着功劳,想要获得士族的认可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刘裕是不会向士族妥协的,这与他的理想是违背的。

现在这个困境对于刘裕来说很不好打破,只有咬牙坚持,直到把这些士族给耗下去。

刘裕现在已经一点点的在敲打士族了,从他们圈地藏人开始,把会稽的地主虞亮砍头,就是在向士族们释放信号的开始。

自从这些士族掌权之后,大力的发展家族势力,大肆的兼并土地,百姓没有了土地只好到地主的庄园里做农奴,这些士族还大量的隐瞒户口,逃避赋税。

前边的几个大权臣,王导、桓温、谢安之流本身就是大地主当然不会在自身上动刀子。

桓玄当了皇帝后曾经想过整改,但是一看这些大家族的脸色,立马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干不了好事,桓玄就只有饮酒享乐麻痹自己的神经了,知道被刘裕打败,见到了神仙的逍遥之后,才重新清醒过来。

刘裕入朝辅政以后,见这些士族实在是不长眼,就借机颁布法规昭告天下,初步的施行“土断”,敲打敲打这些没有眼色的家伙们。

这时会稽余姚的虞亮藏匿一千多人的户口,刘裕知道后立马处死了虞亮,还免去会稽内史司马休之的职务。

这一番敲打之后,这些士族还是不明白刘裕想要什么,还以为刘裕屡次的推辞,是在学桓大司马在做秀呢!

于是天子重申先前的加封令,刘裕又一次坚辞,于是改封他为太尉、中书监,刘裕这才接受。他将黄钺还给天子,并辞掉冀州牧。

其实到了现在,这刘裕是钻了牛角尖,出不来了,他想要的什么就是不说出来,非得让人去猜。这不是自己找罪受吗?

对于士族百官说不出口,可是就连他的心腹刘穆之都不知道,这份罪受的其实一点都不冤。

刘裕自找罪受,这还不算,百官士族们也给他找了个麻烦。给刘裕安排了一个对头,刘毅。

因为刘裕的功劳太大了,压的所有人都喘不过气来,要多憋屈有多憋屈。首先沉沉不住气的就是谢混,这个谢混是谢琰的儿子,现在是尚书做仆射。他见刘裕一个下等的没落士族,耀武扬威的样子心里很不舒服,就找到了同样是功劳不小的刘毅,联合一大帮的士族门阀力挺刘毅,以此来平衡刘裕的权利。

说到了平衡,这本来是帝王之术,是皇帝陛下平衡臣子的手段。但是大晋这个朝代有点特殊,国家的最高权力并没有在皇帝的手里,而是在士族门阀的手里。所以的个平衡术就只能有士族们成立的士族委员会来施展了。

说道了这里,就要交代一下,从晋元帝司马睿南迁以来的平衡术。

最开始的时候,王导帮助司马睿建立了新的江左小朝廷,司马睿感激王导,曾拉着他的手要一起接受百官的朝贺、跪拜。王导赶紧的推辞,他说这很不和规矩。司马睿心里过意不去,就说出了:“王与马公天下”的话。

王导一时成为了百官之首,当时的司马睿还是有点权力的,他的手下也有不少的拥护者,比如陶侃(陶渊明的爷爷),拉拢来的流民帅苏俊、祖约,大将军稀鉴等等,王与马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平衡。

后来司马睿死了后,王导的权利蹭蹭的往上涨,导致了权利的失衡,司马睿的儿子见此立马拉拢手下要分王导的权。这番举动气坏了王导的兄弟王敦,所以才发生了王敦之乱。

后来王导死后,庾亮上台,庾亮的对头是桓温,他俩也一直保持着相互的威慑。

庾亮张的太漂亮了,所以他的智商就有点低了,政策错误导致了苏俊、祖约的谋反。后来桓温平定了这次叛乱,桓大司马正式接替了庾亮成为了大权臣,有于桓大司马的功劳太大,没有人能够成为他的对手,朝廷就极力的培养出了谢安,谢安带领王坦之、王彪之几乎是所有的士族共同对抗桓温。这个情况和现在的刘裕有点像啊!

后来的桓温死后,谢安一家独大,但是桓温的弟弟桓冲手握兵权坐镇江左第一军事重镇荆州,他们两个有形成了一个平衡。

再后来就是,司马道子和司马曜的主相相争。在后来的司马元显对桓玄。

桓玄上来后,刘裕出头把他推了下去。现在的天地已经跑到了刘裕的手里,士族们,门阀们也开始给刘裕找个对手了,选来选去选到了刘毅的头上,也只有这个人最为合适。别人都和刘裕的差距太大,刘裕之外功劳最大的就是刘毅了,在加上士族的支持,即使不能战胜刘裕,至少也至于毫无抵抗之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