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我在大唐有座城 > 第四百一十四章:封赏全文阅读

第四百一十四章:封赏

今日的行宫与往日不同,李渊已经觉得要返回长安,但是出发之前,却有事情需要与随行的几位官员议一议。

而以户部尚书崔尚为首的一应官员,到午时已经足足争论了有半天时间,事情依旧无法顶多下来。

李渊开门见山:“一件小事,朕决定为王驸马进爵安国公,驸马都尉之爵依然不恢复。青州作为他的封地,封地收入的七成上交国库。”

“圣人,青州给王驸马三成太多。”裴寂与王也相熟,知道王也的能力,一旦将青州作为封地赐给王也,那青州必将成为仅次于长安不,可能青州之地的价值将远超国都长安,甚至是江南富庶之地。

“多少合适?”崔尚作为户部尚书,有资格在此时发问。

“千分之五为上限,最低可压至万分之八。”裴寂说出一个惊呆了无数人的数字,连百分之一都没有。

裴寂为官有一个原则,不管事情涉及到谁,哪怕是河东裴氏的利益,但是在他眼里,依旧只有三个字:国为重。

拿户部尚书崔尚而言,崔尚是清何崔氏极重要的人员,家主崔贤胞弟,但遇到任何的事情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职务,身为户部尚书的职务,而不是清河崔氏的身份。

当然,如果朝廷要毁灭清河崔氏之时,他肯定站在崔氏一边。

若是只为些许利益,他一定会选择公正,这是他身为名士的骄傲,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所以裴寂才会直言不晦,因为他太清楚王也的能力了,青州虽然贫瘠,但是那是在常人看来。裴寂认为,王也绝非常人。

当然,毕竟与王也相熟,而且裴寂在两朝为官,他看得更远,给王也太多,不见得是好事,毕竟这是与国争利,裴寂是在保护王也。

崔尚发问:“为何只有这么一点,或是说,百分之一就是一个很大的数额?要知道去年青州一年的库银还不足二十万贯。”

“崔尚书,两三年内或许没什么。十年后,青州一年的收益超过一千万贯,十年后青州每年至少一亿贯的净利。当然,这是在青州变成王驸马封地的前提下,臣甚至以为,不给他这个封地。”

“讲的好,朕心甚悦。”李渊很满意的点了点头。

他没看错,裴寂确实是一个人才,忠君什么的李渊没有去想过,毕竟裴寂还是自己年少时的故交好友。但身为官员,那么尽责与能力这两项上,裴寂配得上他现在的职务。

不过,李渊还是被裴寂的论断吓了一跳,也问道:“一亿贯?也就是一亿银元。”

毕竟现在王也新推出的银元才刚刚兴起,很多人还是习惯用贯来做单位。

“圣人,他能作到。十年后,一亿贯只是很保守的估计,有一次,当然,是非正式的交谈之中,臣听到过王驸马点评过六大边贸区,十年后的单个边贸区的年收益三亿贯起步,这其中还会有另一个变化。”

“细讲,记录。”

李渊没听过王也说过任何对这六个边贸区未来的预测,他觉得自己错过了什么,但又不知道到底错过了什么。

(远在青州,刚刚大军抵达码头的李二打了个喷嚏,隐隐有一丝不好的预感。)

本来李渊可以事后再单独问王也,但此时正在为王也议封赏,所以要有一个理由说服这些人,让裴寂讲出来给重臣们听一听,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理由。

裴寂看着小太监摆好纸笔之后说道:“这个变化就是钱币会出现一些价值上的变化,比如长安城今年的米价是六文钱一斗普通米,十年后有可能就是二十文一斗米,甚至三十四十文一斗米,王驸马将其称为通货膨胀,而大唐的主流钱币会由铜币,变成银币。”

“通货膨胀,详解?”李渊不知道这个词汇的意思,所以要求裴寂解释。

“圣人,历史记载:王莽三次改革币制、黄巾起义、蜀汉直百五铢、南朝废帝刘子业二铢钱、北魏孝明帝……这些都属于恶意通货膨胀。”

裴寂不亏为当朝右仆射,这些道理讲的清楚明了。

崔尚接口说道:“仆射大人讲的道理在理,只是回避了隋炀帝时期,私自铸币,致恶钱泛滥,钱……不值钱了。”

“是,崔尚书说的极是。”

裴寂聪明的回避了私铸这件事情,因为在座的有不少都是前隋遗臣,甚至于就是自己河东裴氏都在前隋私铸过钱币。

李渊一摆手:“这过去的事情,这些恶政,大唐怎么可能会出现,更何况十年后,朕相信大唐不会有这样的恶政。”

“圣人,按王驸马的说法,其实还有良性通货,就以大唐眼下来说,事实上就已经在变化了。以长安论,长安百姓在武德七年,人平均收入不足当下的五分之一,而优秀的工匠收入还在上涨,米价没变,但一只鸡却比武德七年贵了五文。”

一年过去,鸡变贵了,这一点大唐的名臣们大部分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裴寂又补充道:“圣人,种田的农户在这种变化下,比起工匠会产生收入不公的情况,那么在达到一个差额比较高的时候,农户们让粮食的价格每石上涨百分之三左右,估计长安的百姓也会欣然接受,因为他们的收入也增加了。”

“恩,有道理。”

“圣人,若是工钱都在涨,那么农户采购农具,雇佣佃户等,成本也会增加,这样也会让粮食的价格上涨。但只要在一定范围内,对大唐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甚至于十年后,大唐或许会免了田税。”

这句免了田税却是惊了无数人。

历朝历代,没有田税朝廷吃什么,喝什么,拿什么供养军队等等。

不过户部尚书崔尚却说道:“说不定,真有这种可能。不是不收税,只是不要田税,长安城眼下的工匠户没有田种,但他们交的是户丁税,按长安的工匠与长安周边的农户来算,同样一百户,工匠户的税高于农户。”

“此事暂时无须议论,户部就青州之事拿一个意见,王驸马在此次凉州之战中立功赫赫,朕要给他一点实质性的奖励。”

李渊心说免田税,估计自己的功绩能传扬到一千年之后,可眼下这是没谱的事,所以他不打算议下去,裴寂的话讲的很明白了,相信重臣们会把这个通货膨胀认真的学习研究一翻,此事当真是关乎大唐国运。

崔尚只是思考片刻就拿出了一个意见:“臣以为,就依千分之五。这头几年圣人指一个定底数字,或是先观察上两年,三年再定也不晚。青州眼下还是太贫瘠了一些,户部也不差这几万贯钱。”

“就这么定了。”李渊就这件事情作了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