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明月化星 > 第四十四章 传授兵法全文阅读

第四十四章 传授兵法

第二天一早,刘星带着众人到庄子靠近山脚的木工作坊里。那里已经有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测试的道路上等待,边上站了三个匠师在协助试跑。这马车和传统马车一样车宽五尺,但车身足有一丈五,除去驭手后载货部分还长一丈二尺。车前部用车辕套着两匹驽马。

管事赵元负责这事情上前给刘星简单介绍了车身各部件结构。刘星摆了摆手,自己上前去仔细观察,他时不时摸了摸连接铁块,时不时敲了敲着车股。好一阵子后,刘星才说道:“跑一程让我们见识一番”。

早已在一边待命的驭手闻言赶紧上前,稍作检查后便驾车走了起来。马车运行平稳不晃动,车厢里还专门放了八百斤货物压车试跑,两匹驽马拉起来很是轻松。但是跑了一会后,如夏言说是,转弯的时候前轮转动幅度很小。按专业的说法:最大转角十五度,在平缓的拐弯不碍事;但是很多集市和城镇的街口是九十度拐弯,拐弯半径很小就不行了。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街道宽能并排四辆马车的街道都非常少见,只有京城、洛阳、南京、扬州这样的大都会才有。

遣散了不相干人员后,刘星招手叫上赵元和三个专门负责的匠师。他对他们作了一番指点和说明。

首先,这二轮马车的驽马不单是牵引动力也是承重部位,而新的四轮马车应该承重都在车轮上。刘星要求驽马只做牵引动力,故车辕和纤绳都需要再修改修改。

其次,两个前轮的转向轴尺寸需要重新修改,让转弯幅度能更大些。

其三,车身需要加装减震措施,这样坐人的时候就更舒坦。

再者,车辆外圆不能全做光滑的,需要刻出些齿印来增加滚动时附着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点。所有的关键技术部分加装盖板并铆合固定死,防止技术秘密泄露。

安排完这些事情后,刘星带着夏氏兄弟转道去獐子坪。一路上有夏功向刘星讲述营地最近三个月事情。刘星云游这段日子,他们兄弟两负责农庄和营地的对接任务。

北方的冬季三九天,寒风刺骨。特别山谷谷口的位置,寒风更是像刀子一般渗透到衣服里。四名暗哨队员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猫着腰用眼光来回巡视着山谷内外的情形。灰白色的外表,让他们和积雪覆盖的山崖融和在一起。自从年初抓漏放哨的活动之后,再也没人敢在巡逻和放哨事情上出漏子。

周辰和营地的所有人员一样都是个孤儿,两年前从河南逃荒,自己父母和大哥都饿死在路上。二哥后来也和他走散了,周辰靠命硬撑了过来,随着流民群过来黄泛区到山东地界。

这一路上饥饿的折磨和大户人家防贼似的眼神,让只有十三岁周辰刻骨铭心。直到被刘家收留到庄子里,才有温饱和住处;和其他很多孩子一样,他对刘星和几位管事满怀感恩之情。他对这么个安身之处和学艺机遇格外珍惜。

这棉衣可不是什么人都能穿的起,打小时记忆里,就大地主大员外家里的老爷们才穿的上。穷苦小户人家到了冬天都用麦秆填充被窝才勉强保暖;可这营地里,管事们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套棉衣棉裤!这得花多少钱!

周辰一边想着最近练武的进展问题,听说有几个学员们已经练出气感,因此被何教官他们单独开小灶指点了一番。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练出气感,按教官们说法:练出气感后慢慢打熬就能凝练出内劲,练出内劲才算内家拳入门。

正在想着,边上的林四猫着腰过来拽了拽周辰胳膊,他说道:“周哥,你瞧!山道上来人了”。周辰一听不敢大意,连忙转头看去。这时其他两人也向他做了手势,表示有情况。周辰顺着眼光,瞄着出现在远处山梁上的是三个人。前面领头一个人模样奇怪,大冷天没穿大袄而是穿一件青色的长衫,此人脚步从容不迫;后面跟着两个人都是正经的棉袄子,并且背了包袱。

“周哥,放信号吗?”,对面十步外另外两个年少的队员小声问道。

周辰想了想说道:“先不放,来人不多!等他们走近点,咱们再看是什么人。看他们能不能对上号。对了,大伙把弓箭拿好,猫紧些可别被发现”。

过了一阵子,远处的三人走进百步距离。背后两人似乎说了什么,越过前面的为首之人;他们走近二十步后举左手舞动三圈。

一看信号,周辰认真一看便知道是自己人。这会功夫,他也认出来者夏功和夏德两人。周辰打了手势让其他三人不动,自己站了起来举起一支绿色的小旗子,按规定要求挥舞三圈,然后往山谷方向一指。

刘星看着这一切,对夏氏兄弟说道:“不错了,看来最近几个月训练何管教没落下”,然后带头走在前面向谷口而去。刘星边走并向山崖方向挥了挥手,他是老远就感触到人的气息。

这时几个孩子也看清了刘星模样,他们很想站出来行礼但鉴于规章不敢现身。他们只能默默的注目礼。

进了谷口,谷里面传来一阵口号声。刘星三人穿过林子,就看到谷底有两支军阵在演练对抗。让刘星奇怪的是,对抗的红黄两队全是弓队,阵里没有刀盾枪。两队对射了不到两息就分出胜负,每个队员的箭法都不差;感觉对抗就比谁射的远谁射的准。毕竟,看见箭矢并做到躲避只是少数几人。对抗完毕,换成蓝绿两队,还是弓队对抗...刘星顿时就纳闷,转头问夏德:“最近只练弓阵,其他的都不练吗?”。

夏德回道:“原先也练,自从上个月刘斌领队的弓阵完胜其他阵型后,大家都争相练弓阵”。

刘星奇道:“列盾阵不就是防弓阵了么?盾阵在前刀枪紧跟,一靠近弓阵不就破了吗?”

夏功这时接过话题,说道:“没用,这帮孩子箭法特准,盾牌防了上半身却防不住脚部;防了脚部又防不住上身和头部”。

刘星一阵无语。何胜他们是猎户出身,加上这帮孩子练了一年形意拳,腿脚力道比寻常军人强的多。这弓箭上手准头和力道充足。但是日后,其他的普通的士兵不可能都这么好基础;再者,用圆盾不行,改换撸盾结阵不就成了吗?换成一人高的撸盾,有几个人能开四石以上强弓射穿?

想到这,刘星就一脸恼火着快步走向训练场。何胜几人看到刘星回来,赶忙叫停演练,几个人从指挥台下来迎接留下。

几人寒暄后,刘星走上指挥台说道:“几个月没见,看到的大伙的精气神都练得不错。俗话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能不惧寒暑,这很好!但是凡事都得多动脑子,多想想。古往今来,战场上是不是都拿弓箭射来射去就定胜负了?弓箭就是万能的吗?”

随后吩咐萧运取些木头、牛皮、麻绳、铆钉等物件,他当着所有的人面制作出一件高五尺宽三尺的大号撸盾。然后对何胜说道:“去,按这个模样叫他们连夜做二十个出来;你们明天再试试这个新盾牌列成的阵势”。

第二天军演,一个全新的盾阵出现在训练场上,二十个双手持盾的盾手在前将军阵堵得密不透风的,配合二十个名枪手和十名弓手紧跟其后。与之对抗的另一支小队仍然全部五十个弓箭。演练一开始,新的盾阵立刻就顶着箭雨冲进弓阵,之后的结局自然是不言而喻。

看着训练场上四百人的阵列,刘星严肃的说道:“你们都记得了:任何战术任何武器都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不要让死物限制你们的智慧。天下间没有无敌的武艺和无敌的阵法,只有无敌的将领和无敌军队;凡事要学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明天开始,每十天开两次兵法课,学习孙子兵法!”

......

刘星知道,之所以出现这种极端的局面,是因为他们都没接受个系统的军师知识学习。那就让孩子们从《孙子兵法》开始学吧,要成为合格将领和军人,光会武的不够,还得会文的。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刘星自己念一遍,其他人跟着读一遍,然后自己再解释。一切回归到最原始的教学方式进行。

鉴于这般孩子们的知识程度的有限,刘星这次讲兵法,跳过战略的《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从第四篇《军形篇》开始教学,从最基础的军阵、行军、扎营、军械后勤开始讲起。

每篇课程讲解完了之后,刘星让十六个小队队带组织全队相互讨论。刘星还将几个师兄弟分派出去,每个组织三到四个小队;连何胜这个总教官都派出去,因为他也没学过兵法。

还是时代格局和知识面的问题,论兵法这些人还不如前世一个中学生。这是短板,刘星必须慢慢给他们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