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历史小说 > 明月化星 > 第二百四十八章 祖大寿的抉择全文阅读

第二百四十八章 祖大寿的抉择

一阵轻碎的脚步上从门外传来,“嘎吱”一声,大堂的门被打开,自己的侍妾兰珠郡主走了进来。她随手关上大门后,自己在侧面的椅子上坐了下来,然后平淡说道:“老爷,听说皇上给老爷来信了”。

祖大寿睁开眼睛看了自己女人一眼。平心而论,这个爱新觉罗家的女人这些对自己确实温柔体贴,在家里也孝敬公婆。如果不是神秘人的话,自己绝对觉得想不到她会有如此手段。

想到这里,祖大寿回道:“嗯”。

“那老爷可愿意归顺我大清?这么多年了,皇上对老爷的期盼和礼敬可是始终如一。老爷何不顺畅天意,也解了锦州城军民的刀兵之祸。老爷也看到了,大明是真的不行了”,兰珠郡主语气深沉的说道。

祖大寿冷冷的说道:“我可能再有机会了,七年前没有降清,现在更是不可能了”。

“如此说来,老爷还是向固执己见了?”

“是的”

兰珠郡主起身把堂屋大门打开,拍了拍手,外面走进了两位两个将领,一个身形硕壮魁梧,一个黑脸阴沉;两人都是一副甲胄在身的模样。两人进门后闭口不言,眼睛只看着兰珠郡主的指示。

祖大寿看了看两人,说道:“郑淼,以你性子,这时候另谋前程也在我预料之中。马乾功,这么多年我不曾亏待你,你也多次为我抵挡刀箭。我没想到你也起了异心,真是人心难测!”。

郑淼脸色不忿,没有说话。马乾功脸色闪过一丝愧色,单膝跪地说道:“总兵大人,咱们和朝廷闹成这个份上了。请大人就不要犹豫了吧,末将只是想让锦州城的二万将士找条出路而已”。

“不错!老爷,只要你现在改变主意,你依然是锦州总兵官,妾身可不想守寡!马副将和郑参将所为也是人之常情。”,兰珠郡主正色的说道。

祖大寿说道:“人之常情!好!”,说完将茶杯摔在地上。

一直关注这祖大寿神色的郑淼暗道不好。没等他拔剑上前,后堂里露出十几名侍卫,一阵密集的箭矢向他和马乾功射来。

郑淼勉强磕飞两支箭镞,胸口和头部就被射中五箭,顿时倒地身亡。而马乾功却露出苦笑,没有任何抵挡动作,任由弓箭射中自己,然后露出解脱的表情颓然倒地。

外屋外的院子里,同样传来一阵弓弦嘣动的声响,以及一阵密集的惨叫声。很明显,两人带来的叛乱之众也被歼灭制服。

兰珠郡主看着突然发现的一切,知道祖大寿已经早有防备,便凄然的说道:“看来,老爷的棋高一着,妾身输了。不过,老爷此举会讲祖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你斗不过皇上的大军的”。说罢,他从衣袖里拔出匕首准备划向自己的喉咙。

只见当“叮”一声,兰珠郡主的匕首被祖大寿手持的佩剑击飞。

兰珠郡主愤怒说道:“老爷,你连最后的自裁的尊严,都不肯给兰珠吗?”。

祖大寿收回长剑,说道:“这是我自己选择,此事其实与你无关,你也是身在其中,奉命行事罢了。兰珠,你回屋等候吧!如果老爷躲过这场风波,你还是我的女人,我还是你的夫君。如果老爷我彻底输了,等清兵入城,你就可以回盛京了”。

“这些年委屈你了,你一个皇室宗女嫁给我一个莽夫为妾。我祖大寿不是不知道好歹的人,我不想牵连你!只是,真要到那么一天,只要你把孩子抚养成人就行”。

“老爷,你这是何苦呢...”,兰珠郡主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如何自处。

人世间,最难琢磨的是人心。忠孝不能两全,公私无法分明,这种事情最折磨人。

......

洪承畴站立战松山的最高土坡,环视着四方的动静。山坡的树木在之前搭建营地时就被砍伐的一干二净了,没有遮挡物,周围的情况便一目了然的进入洪承畴的视野。

虽然用壁虎断尾的选择,逃脱了全军覆没的厄运,但自己的大军也被团团困着了,最重要的是粮草断了。节省用度按每人每天半斤粮食估算,剩下的粮食也仅够让五万多人使用半个月。

清兵的大军在过去十天里,没有对松山发动任何攻势,只是不停建筑营地壁垒。清军已经把明军团团围住,现在明军连个信使都无法出去了。洪承畴知道清兵唯一的动作就是击败自己的第二天,派了约有三万人马向西而去;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但愿吴三桂和秦明翼的选择会理智一些,不要冲动出兵。说实话,洪承畴现在特别懊恼自己安排的两份调兵密令。皇太极的胃口不小!不单是要吃点自己的这股主力,还要歼灭关宁防线最后一批的军力。

如果说,现在唯一意外的事情,那就是锦州城的情况。十天过去了,以祖大寿蛇鼠两端的行径,十有八九是该献城降清了;但是锦州城里,挂着的还是大明的黄色龙旗,这就让洪承畴百思不得其解了!

沿着下坡回到大营里,洪承畴带着亲兵开始例行的巡营。作为主帅,在这种濒临覆灭的境地里,保持冷静和自信是对将士们最好的鼓励。如果主帅都垂头丧气的,那么,将士们的士气就会崩溃;哪怕是百战精兵也是人,如果信念支撑,也会自行崩溃的。

见到洪承畴一脸平静的检查各个营区哨岗、训练、防火等事务,所到之处,所有将士们都起身向洪承畴问好。

“大帅!”

“嗯!”

“大帅吉祥!”

“嗯!你的伤势怎么样?”

“大帅!”

“嗯!你的刀刃都卷了,还不拿去磨亮些,卷刃的战刀可砍不死人....”

“大帅!我们还有援军吗?”

“有!朝廷会派兵来接应。不过没那么快,调兵筹备粮草都是一两天的事情...”

类似的对话,这营地不停涌现。唯一不见人的,就是那位吴公公,洪承畴已经不在乎对方的想法了,也不需要知道对方想什么。

......

塔山营地,从山海关而来的吴三桂带着一万五千的骑兵和宁远的一万驻军来到此地。加上秦明翼的一万驻军,总共三五五千兵马。不是吴三桂不想继续调兵增援,而是没兵可掉了。京畿咽喉的山海关那里仅剩一万步军,要塞宁远城也仅剩一万步军。而京城了,也只有四万戍卫军,留下四万人护卫京城也是底限了。吴三桂只能将所能携带的兵力都带来,然后以八百里加急向京师报急!

塔山行辕里,吴三桂向侦查回应的斥候百户问道:“你确定清兵有五千骑兵在十里外游弋?”。

那斥候营百户被吴三桂盯的有点发毛,但是中肯的回道:“回报吴总兵,此事绝无分差。我等分出了二十队探子,共四百的人马,把方圆十里都勘查过了。为此,斥候营还损失了一百多人!”。这位斥候营将官,为将军对他们的政策置疑叫屈。

秦明翼摆了摆手,让斥候营的负责人先退下去,然后向吴三桂说道:“吴总兵,你看咱们是不是赶快将剩下的粮草送到战场。现在大帅吃了大亏,他们所携带军粮最多只够半个月。再不前去支援,就贻误了军机!”。

吴三桂没有回话,而是转头望向自己的幕僚陈道。

陈道摇了摇头,表示反对!

秦明翼不满的说道:“陈先生这是何意?”。

陈道沉声说道:“秦总兵稍安勿躁,陈某请问秦总兵一个问题:如果您是皇太极,现在手上有十二万人围困督师大人的五万人,您会怎么打算?如果派军截断我军粮道,会如此做?”。

秦明翼闻言陷入了沉声,脸色不时的发生变化。他渐渐地明白陈道的意思,皇太极与关宁军大大小小交战这么多年,不可能不知道关宁防线的底细。皇太极又两种选择,一是乘援军未到,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包围圈内的明军;毕竟,松山不是什么险要之地。二是围困明军,然后排出偏师阻击援军,或者干脆筹划计谋,运用骑兵的优势在离合之间歼灭明军的援军。

从各种迹象来看,皇太极选择后者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