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 其它小说 > 农门丑女:养个夫君好种田 > 第347章 格局不同全文阅读

第347章 格局不同

小包子的手不知不觉已经摸向了怀里,摸到了五姐的荷巴,似乎真的能缓解紧张。

台下等着他回答的秀才似乎颇有些得意。

的确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取长补短,是人的惯性,这么多人提问,总有人不懂之处,不懂之处就要多多为难一下,以此来彰显自己,文人相轻,难免就有这样的想法。

小包子此时抬头看向那少年,他终于开了口,“这个问题你问的就有问题,首先你出题时可曾想过当年雨季是什么时候,雨量如何,当地河道有多宽,水量如何?”

“离着最近的急流有多远,河道下的水土如何?下游百姓多少,只有考虑周全了才能动工分流,既要解少雨季涨大水时河道的阻力,又要考虑到平素干旱时底下百姓的需求,所以你问这个问题时最好先了解清楚后再来提。”

小包子一句话将对方反驳得哑口无言,对方答不上来,气得不轻,这只是一个题好不,想那么多问题,这题还要不要做了。

明明答不上,非要说得这样大义凛然的话,偏生又不好反驳。

少年郎不甘不愿的坐下了。

谢宁倒是为她家小包子捏了一把虚汗。

上头的魏大儒却是笑了,刚才这题一出,也的确想孩子会怎么答,不曾想他会这么反驳回去。

很快陆续又有几人上前提问,都被小包子给一一驳了回去,似乎还真没有谁将他给为难住的。

小包子还当着众人的面从荷包里翻出一颗糖来吃,这吃糖的年纪是有多小,不得不说这一举动很有冲击力。

有几位大儒想在魏大儒面前表现表现的,都各自看向自己的弟子。

就在此时,有一人站了起来,此人十七八岁,身姿修长,一身襦衫,看着朴素,但他的眼神却是很凌厉。

他看到上头的小包子问道:“有一农夫,他种田养蚕织布,粮食被粮商收走,蚕丝被丝绵商人收走,织的布能自给自足还能在周边小地售卖。

“但因税政按丁口、田产缴税所得,税收并不多,一个人多做几份事仍旧为丁口一人,田产上也不曾有增加,于是产生了商人,商人将货物从农夫手中收走这些货物,再转手一卖又产生税赋。”

“如此循环,现在农夫发现自己辛苦种田养蚕织布所得不及一个商人的转手一卖,认为不公平,可农夫带来的税赋却不及这些商人的多,如果谢公子做了这一方知县,你认为该怎么处理此事?税与法,谁重谁轻?”

这也就是说生意人不做事,但他却是给国库增收的主力军,而累死累活的普通庄户却因此而被生意人欺压,一年到头还有可能管不住温饱,觉得不公平。

这种问题每个朝代有之,所以燕国庄户的地位比商人的地位高,工农工商的叫法就是这样起来的。

前朝还有商人之子不得参加科举的要求,燕国废止,可是这的确是当官要面对的问题,知县是地方父母官,必以百姓为重。

一个十岁的孩子就要讨论这样的问题,谢宁都不知道怎么说好了。

小包子却是接了话,说道:“有国才有民,有大家才有小家,国家要昌盛方能护住百姓,可国家强大是要付出代价。”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

“为一地方父母官,该懂其道理,税与法并无冲突,相辅相成,农夫与商人不可相言也。”

此才子听了小包子的话却是不以为意,接着说道:“此理我等皆知,而百姓并不知,商人亦不知,商人逐利,不顾百姓生活,只徒自己小利,虽能增加税赋,也给地方增加了收益,帮助了政迹,可最后受害者为民,谁又为民伸屈。”

小包子听后更不认同了,反驳道:“依阁下之意,商人逐利则不用他们,那么百姓所产粮食丝绵谁来售卖,当地养蚕者种田者甚多,岂不将丝绵和粮食坏在自己的手上。”

“到这个时候又是谁之对错,知县不能只图政迹只顾自己,自然得顾百姓。”

才子再次反驳,“我并没有说不用商人,但孰重孰轻得分得清楚。”

小包子:“不,阁下错了,以国为家,以家为集中点,不管是商人还是农夫,他们的收益皆在这个家中,商人逐利,便借着他的习性带动各方经济,同时也会带动农夫的勤快和商人的四处奔走。”

小包子:“莫以小局论之,该以大局为重。”

小包子与青年才子的对话被在场的人都听了个全,有人赞同小包子的观点的,也有赞成那青年才子的,的确商人是令人憎恨的,他们在大多人的眼中是不劳而获。

不过是转手一卖,他们就能赚钱,而庄户却是劳作一年,还得看老天爷吃饭。

青年才子却是摇头,叹道:“你小小年纪如此偏执,将来为官,必也是这番心思,我为庄户百姓担忧。”

小包子抿紧了嘴唇,手不知不觉的捏紧成拳,他垂着头努力的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不远处看到的木离见状,有些生气,朝左右护卫使了一个眼色,就要将那青年才子强行带下去,没想此时小包子又开了口,于是止了步。

小包子看向场中站着身姿挺直的青年才子,显然他认为占了上风,小包子于是说道:“你为庄户,我为众生,我们本不在一个格局上,自是没必要争的,不过你应该不是秀才身份。”

“童生试所学所想皆不可能想得如此多,我在阳县之时,与不少读书人讨论过税政与律令,皆不及阁下细密,所以你已经过了乡试,中了举?”

青年才子明显的露出得意之色,不少人因为小包子的话也纷纷看向他去了,十七八岁就过了乡试,那是什么样的奇才,这么推算,中秀才时他也最多十二三岁。

与现在台上的小包子年纪不远,可是乡试哪是这么好中的,大家都知道,能一次中童生试,又一次过了乡试,那是多么难的事。

看到青年才子的脸色,就知道小包子猜对了,底下的人议论纷纷,都说这样的才子不拜入魏大儒名下当真是可惜了。